玩酷网

眼下,全世界都在赌中国和美国究竟谁先撑不住,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可美

眼下,全世界都在赌中国和美国究竟谁先撑不住,现在的情况是中国有货,美国有钱,可美国的钱买不到中国的货,中国的货也卖不出去,赚不了钱。 眼下这场全球最大的双向堵车,怕是让不少人看迷糊了 —— 中国仓库里堆着能塞满半个地球的货,美国钱包鼓得能买下这些货的一半,可这钱和货就像隔着条看不见的楚河汉界,愣是凑不到一块儿。2025 年刚开年,美国就给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了 10% 的关税,中国这边也没含糊,反手给美国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了 15%,原油汽车这些加了 10%,两边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最后却把正经生意打成了僵局。 看看数据就明白,2023 年中美贸易额直接掉了 11.6%,中国对美出口更是跌了 13.1%,美国从中国进货的比例从 2018 年的 21.2% 一路滑到 2023 年的 14%,七年时间硬生生少了 7 个百分点,这可不是小数目。 中国厂商最拿手的出口生意这下遭了重。以前靠着性价比横扫美国超市的小家电、家具、纺织用品,现在凭空多了 10% 的成本,美国进口商一算账,要么压价要么转单,订单就像被戳破的气球似的往下掉。今年上半年全国 6.7 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没能撑住,光纺织行业就倒了一万多家,三分之二的纺织企业都在重整边缘挣扎,两千多万工人跟着丢了饭碗。 浙江有家做户外家具的厂子,老板说以前美国客户一订就是整集装箱,现在订单砍了一半,厂里的缝纫机停了一半,工人轮着上班才能勉强维持。这些厂子不是没想过办法,原材料涨了 12.8%,人工成本涨了快 20%,银行贷款又紧,财务费用飙了 40.5%,里外里都是窟窿,不转型就是等死。 于是东南亚成了救命稻草,泰国、印尼这些地方一下子涌来了大批中国老板。越南尤其火,毕竟劳动力便宜,看着像是条捷径。可真把厂子建起来才发现,这捷径上全是坑。越南的制造业 PMI 连续好几个月在 50 以下晃悠,新订单七个月没涨过,印尼更惨,订单下降幅度创了四年新高。 有家从广东迁到越南的电子配件厂,老板吐槽说这边港口效率差远了,集装箱卸货要等三天,国内最多一天搞定。电力更是老大难,赶上旱季水电站发不出电,工厂就得自备发电机,成本噌噌往上跳。当地工人看着便宜,但技能跟不上,熟练工要从国内带,光培训费就花了几十万。想在当地找配套零件更是难上加难,小到螺丝都得从中国进口,物流成本比国内高了三成还多。 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市场体量也撑不起场面。美国市场一年能消化的家具、家电,抵得上整个东南亚的好几倍。泰国算是表现不错的,5 月制造业 PMI 刚过 51,可这点增长填不上美国市场的缺口。 更麻烦的是美国那边又搞出个 "对等关税",越南生产的服装鞋类也得加税,耐克阿迪这些牌子的代工厂日子更难过了。有个在越南做运动鞋的老板算过账,以前从中国直接出口,关税加上运费还有得赚;现在迁到越南,原材料进口加了一道税,成品出口又加一道,最后利润比原来还少了五个点。所谓的 "友岸制造",到头来成了 "友岸添乱"。 美国消费者也没捞着好。关税这东西就像击鼓传花,最后还是落到买单的人手里。8 月美国 CPI 涨到 2.9%,咖啡价格飙了 21%,创了二十多年来的新高。超市里来自中国的台灯、床单标签价悄悄涨了一圈,以前 9.9 美元的小家电现在要卖到 12.9 美元。有调查说三分之二的关税成本都转嫁给了消费者,美国人手里的钱是不少,可买到的东西少了,质量也降了,毕竟东南亚产的不少商品,品控确实比不上中国原厂。他们不是不想买中国货,是关税把价格抬得太高,只能退而求其次。 这场僵局就像个恶性循环。中国厂子为了躲关税跑到东南亚,结果成本没降多少,效率还低了;美国消费者花更多钱买更差的货,怨声载道;中小企业夹在中间最难受,搬厂的成本扛不住,不搬又没订单,关门的越来越多。东南亚那点增量根本填不上美国市场的缺口,泰国印尼加起来的制造业规模,还顶不上中国一个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