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方面认为,在未来的台海战争和第二次朝鲜战争中,一旦中国和朝鲜被美军击败,就会

美国方面认为,在未来的台海战争和第二次朝鲜战争中,一旦中国和朝鲜被美军击败,就会出现有限的核攻击!美军为此要提前做好准备! 美国军方这种把核武器当 “应急工具箱” 的习惯,其实早在上世纪朝鲜战争时就埋下了伏笔。当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打得磕磕绊绊,时任远东美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就翻出了他的 “核武小本本”,计划在中朝边境和中国东北扔上几十颗原子弹,想用蘑菇云把志愿军的补给线彻底切断。 虽然杜鲁门政府最后没敢拍板,但这种 “打不赢就掀桌子” 的思路,就像电脑病毒一样钻进了美军的作战系统里,从此每逢亚太地区出点什么事,华盛顿的办公室里总有人把这份核攻击预案拿出来掸掸灰。 这种思维惯性在冷战期间更是成了家常便饭。上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美国在韩国境内部署了上百枚核弹头,就藏在首尔周边的军事基地里,射程刚好覆盖整个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 那时候美军的作战地图上,从鸭绿江到台湾海峡的每一个战略要地都标着核弹投放坐标,仿佛随时准备给地区局势 “开核处方”。 根据解密的五角大楼文件,仅 1969 年一年,美军就针对中朝边境制定了 12 套不同规模的核打击方案,小到用战术核弹摧毁桥梁,大到用氢弹攻击工业城市,简直把核武库当成了超市货架上的商品。 到了 90 年代的台海危机,这种思维又冒了出来。当时美国航母战斗群开进台湾海峡,五角大楼内部悄悄启动了 “有限核威慑” 预案,把部署在关岛的 B-52 轰炸机挂上了核弹头。 虽然最后没真用,但从解密的会议记录来看,当时确实有参谋人员建议 “用一枚低当量核弹在海峡附近做演示性爆炸”,这种想法和当年麦克阿瑟的思路如出一辙。 更有意思的是,美军还专门开发了 B61 系列战术核弹,当量可以像调音量一样从几千吨调到几十万吨,就是为了在地区冲突中能 “灵活使用”,听起来就像给核战争准备了不同口味的菜单。 2017 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时,这种历史惯性又一次显现。当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爆炸当量达到 12 万吨 TNT 时,白宫发言人桑德斯立刻表态 “一切选项都摆在桌面上”,这话翻译过来就是 “不排除扔核弹” 的意思。 美军随即向韩国派出了携带核弹头的 B-2 轰炸机,还联合日韩搞了多次 “核威慑演练”。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当时美军在亚太地区部署的战术核弹头超过 200 枚,这些武器就像放在抽屉里的手术刀,随时准备给 “不听话” 的对手 “做手术”。 现在美军的核政策文件里,这种思维已经写得明明白白。2018 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里就提到,要发展 “低当量核武器” 应对 “地区冲突中的极端情况”,说白了就是给有限核攻击找理论依据。 虽然拜登政府后来叫停了海基核巡航导弹的研发,但国会山的老爷们还是悄悄给这个项目拨了款,足见这种思维有多顽固。美军还在不断升级 B61-12 战术核弹,给它装上新的制导系统,让核弹也能像精确制导炸弹一样 “指哪打哪”,这种操作简直把核武器当成了普通炮弹在用。 从数据上看,美国现在手里握着 5177 枚核弹头,其中 1770 枚处于随时可发射的部署状态,这些武器足够把地球表面犁一遍。更关键的是,美军一直在亚太地区完善核打击体系,关岛的安德森空军基地能起降携带核弹的 B-2 轰炸机,核潜艇在西太平洋的巡逻频率也越来越高,甚至还计划在日本部署新型反导系统,号称要 “为核战争做准备”。 相比之下,中国公开的核弹头数量只有 600 枚左右,处于部署状态的不到 50 枚,这种数量差距让美国觉得自己有资本玩 “核威慑游戏”。 这种靠核武解决问题的思维,就像美国军方的老习惯,改不掉也不想改。从朝鲜战争的麦克阿瑟到今天的五角大楼参谋,都把核武器当成了万能钥匙,似乎不管什么地区冲突,只要掏出核弹就能解决。 他们开发低当量核弹、完善核打击预案、在亚太部署核力量,其实都是在延续当年那套 “核武万能论”。虽然时代变了,对手也变了,但华盛顿的决策者们还是喜欢翻出那份几十年前的老剧本,仿佛觉得只要核按钮在手里,就能永远掌握地区局势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