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反美国家,都以为自己是在帮中国对抗美国,也不

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朝鲜、古巴等反美国家,都以为自己是在帮中国对抗美国,也不是中国有意让其它国家对抗美国,而是中国在帮助他们对抗美国。 2021 年 3 月,当中伊在德黑兰签下 25 年全面合作协议时,伊朗正被美国制裁压得喘不过气。外界都以为这份涵盖能源、基建的大合同能让伊朗缓口气,可接下来几年里,不少关键项目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这背后并非中国拿不出技术或资金,毕竟连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都能按期通气,委内瑞拉的电站都能提前发电,问题其实出在伊朗自己的心态上。 作为中东地区的能源大户,伊朗总觉得手里握着石油和霍尔木兹海峡这两张王牌,在谈判桌上难免端着架子,小到设备采购的品牌选择,大到石油换基建的结算比例,总要反复讨价还价,结果导致西安到中东的货运列车直到 2025 年 5 月才真正贯通,比原计划晚了快两年。 这种 "大人物" 心态在恰巴哈尔港项目上体现得更明显。伊朗一边拿着中国的投资改造港口,让吞吐量在 2025 年增加了 25%,一边又跟印度签了 10 年的运营合同,想在大国之间找平衡。 可他们似乎忘了,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只占总进口量的 10%,而伊朗对中国的石油出口依赖度却高达九成以上。 这种不对等的依赖关系,让那些讨价还价显得格外微妙。直到 2025 年美国制裁加码,伊朗才真正着急起来,不仅哈梅内伊用中文喊话要全面落实协议,还专门建立了联合监督机构,这才让人民币结算比例从最初的低位升到了主导地位,那些拖了多年的地铁新线路、核电升级项目也终于在 2024 年有了实质性进展。 相比之下,俄罗斯就显得务实得多。2023 年中俄贸易额飙到 240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3%,提前超额完成了两国元首定的目标。 其中最亮眼的是中国汽车对俄出口,一年就超过 90 万辆,俄罗斯成了中国汽车最大的海外市场,连手机、冰箱这些日用品也在俄罗斯超市里占据了显眼位置。 能源合作更是顺风顺水,俄罗斯的煤炭、原油、天然气源源不断输往中国,本币结算比例超过 80%,西伯利亚力量管道通气后,双方谁也不用看美元脸色办事。 这种合作模式里看不到半点军事同盟的影子,更像是两个邻居合伙做生意,你有资源我有技术,大家各取所需。 俄罗斯显然明白,与其纠结谁当老大,不如抓紧时间把天然气变成实打实的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这种态度让中俄合作的推进速度比中伊协议快了不少。 委内瑞拉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这个被美国制裁搞得电力短缺的国家,2010 年跟中国签下比西亚电站项目时,没人想到这个 10.45 亿美元的工程会成为西部四州的生命线。 中国企业不仅在 18 个月内就让首台机组发电,还顺带修好了周边的公路桥梁,为当地创造了 1500 个直接工作岗位。如今这座电站累计发电量超过 75 亿度,让 200 多万人告别了频繁停电的日子。 有意思的是,项目建设时特意选用了当地 33% 的建材,还培训了 800 多名技术工人,这种 "授人以渔" 的合作模式,既避免了直接对抗美国的敏感问题,又实实在在帮委内瑞拉缓解了民生困境。 马杜罗总统把它称为 "电力领域的模范项目",其实潜台词是:比起口头反美,老百姓更需要稳定的电力和工作机会。 再看朝鲜和古巴,中国的帮助就更讲究分寸了。对朝鲜,合作多集中在人道主义援助和边境贸易,既不碰敏感的军事领域,也不搞高调的合作协议,就像给邻居家送些过冬的物资,温暖但不张扬。 古巴则在医疗领域找到了契合点,双方合作研发新冠疫苗,中国采购古巴的生物医药,这种轻量级合作避开了美国的制裁红线,又能让古巴的技术优势变现。 这两个国家或许真觉得自己在对抗美国,但中国的援助始终保持在经济和民生领域,从不越界到军事同盟,就像朋友间借钱周转可以,但要一起去惹事绝对不行。 说到底,这些国家对中美博弈的理解可能都带了点主观滤镜。伊朗以为握着石油就能拿捏中国,却没算清自己的出口依赖度;俄罗斯放下身段搞务实合作,反而收获了 2400 亿美元的贸易额;委内瑞拉把电站项目当救命稻草,才明白民生工程比口号更实在。 中国从头到尾就没打算搞什么 "反美联盟",从 2025 年中伊贸易额的波动就能看出,合作成不成全看生意本身划算不划算。 那些期待中国冲锋在前的国家可能没搞明白,中国的外交字典里从来没有 "盟友" 只有 "伙伴",与其说帮中国对抗美国,不如说中国给他们提供了一条避开美国制裁的经济通道,走不走得通,走得快不快,最终还得看他们自己愿不愿意放下身段好好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