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为什么事到如今,美国对华策略开始掉头了?告诉你一个非常粗浅但却被很多人忽视的基础

为什么事到如今,美国对华策略开始掉头了?告诉你一个非常粗浅但却被很多人忽视的基础逻辑,那就是如果美元的纸币不能直接换成各种东西,那美元霸权的基础本质就只能是中国的实体产业。所以呢,美国就是万万不敢惹怒中国的,他只能调转枪口,另寻出路了。 要理解美国对华策略为什么会掉头,得先搞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美元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张印着数字的纸,它能当钱花的关键,是这张纸能在全球换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现在全球最能生产 “实实在在的东西” 的,正是中国。这就像你手里攥着一堆超市购物卡,可要是超市不让你用,这卡不就成了废纸?美国现在就在面临这么个尴尬处境。 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 15 年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 30%,也就是说,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商品都带着 “中国制造” 的标签。这种体量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能替代的。 看看美国超市里的货架就知道,2024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了其进口总额的 13.8%,小到圣诞节的装饰灯,大到电动汽车的电池,都离不开中国工厂的生产。 更关键的是,美国农民种的大豆有一半以上要卖到中国,棉花近三成也得靠中国市场消化,这些可不是靠印美元就能自己长出来的。美元要想在全球流通,首先得能买到这些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原料,否则谁还愿意手里攥着美元? 前几年美国试着搞贸易脱钩,给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结果把自己坑得不轻。经济学家早就算过账,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90% 以上最后都变成了美国消费者的账单。 有研究显示,这些关税让美国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超过 5000 美元,相当于每个月少了一笔房租钱。 更糟的是,加征关税直接推高了美国的通胀,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对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一度飙升到 6.7%,创了四十多年来的新高。 美联储为了压通胀不得不加息,结果又导致经济增速下滑,耶鲁大学估算,2025 年美国实际 GDP 增速可能因此下降 1.1 个百分点。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操作,再硬气的政客也扛不住。 美元霸权能维持这么多年,靠的是一套全球环流体系:美国印美元买中国的商品,中国拿美元去买沙特、俄罗斯的石油和矿石,这些产油国再把赚来的美元拿去买美国国债和股票,美元就这样在全球转了一圈又回到美国。 可这几年美国自己把这套循环给打乱了,先是把俄罗斯踢出美元结算体系,结果俄罗斯转头就用人民币跟中国做生意,每年双边贸易结算额高达 1.65 万亿人民币,石油照样卖得风生水起。 接着又跟沙特闹僵,沙特手里的美元顺差不再买美国国债,反而大把投到中国的新能源和化工领域。 现在又想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加征 100% 关税,这等于自己把最能消化美元的商品市场给堵上了。 没有商品支撑的美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美国 2024 年货物贸易逆差高达 1.2 万亿美元,这些花花绿绿的美元流到世界各地,最终得能换回东西才算数。 可全球制造业的大头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中国,连美国最赚钱的芯片企业,都有 17.2% 的出口要靠中国市场。你既想卖东西给中国赚美元,又不想买中国的东西花美元,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苹果公司要是没了中国市场的支撑,市值得跌掉多少?特斯拉上海工厂要是停摆,全球电动车供应链都得跟着哆嗦。这些美国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 亚欧大陆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从巴黎的商场到莫斯科的超市,再到东南亚的集市,现在不用美元照样能做生意。中国和欧洲用欧元结算,和东盟可以用数字货币点对点交易,俄罗斯的天然气用人民币支付也很顺畅。 美元缺席的这些地方,生意该做做该赚赚,这可把美国急坏了。要是大家都发现没有美元也能活得很好,那美元霸权的根基就真的动摇了。毕竟货币的本质是交换媒介,当大家都有了新的交换工具,旧的工具自然就会被冷落。 美国现在的处境就像握着一副好牌却打错了顺序。想靠技术封锁遏制中国,结果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越追越近;想靠贸易战逼迫中国让步,结果自己国内通胀爆表;想联合盟友孤立中国,结果盟友们偷偷和中国做大生意。 说到底,美元霸权不是靠航母和导弹堆出来的,而是靠全球产业链支撑起来的。当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在中国,美国再强硬也得掂量掂量:把中国惹毛了,这些印着华盛顿头像的纸片,还能换回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以美国对华策略的掉头,本质上不是心善了,而是现实教乖了。就像超市老板不会轻易得罪最大的供货商,美国也不敢真把中国这个 “全球最大供货方” 彻底惹恼。 毕竟手里的美元购物卡,最终还得能在最大的超市里花出去才行。这种基于利益的算计,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来得实在。 当美元霸权的根基绑在中国的实体产业上,所谓的对华强硬策略,不过是看起来唬人的纸老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