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贾国龙前脚说全国门店后厨全部开放,后脚就有记者挤爆后厨,当记者问到:“鸡汤熬完后鸡肉呢?”厨师一时没反应过来,被问懵了!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就在前几天,贾国龙放下豪言:“全国门店的后厨全部对外开放,大家随时可以来看。”这一句话听上去像是战鼓擂响,让人觉得西贝终于要用行动正面回应外界的质疑。 网友们本来还打算搬着小板凳看罗永浩打脸的戏码,没想到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快。 话音刚落,记者们便一股脑地涌进了西贝的后厨,结果场面堪称大型社死现场!那一幕简直可以写进餐饮史的尴尬瞬间。 9月12号,多家媒体记者涌进西贝后厨,看到了很多令人惊讶的东西。 记者正襟危坐般问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鸡汤熬完后鸡肉呢?”原本大家以为会听到“肉被做成别的菜”之类的回答,没成想厨师愣了几秒,支支吾吾地冒出一句:“水加上我们那个料包,然后兑制。”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间,场面比鸡汤还要寡淡,这一句话,直接把所谓真材实料的形象击得粉碎。 很多人听到这里,脑海里立刻浮现了自家厨房的情景:一锅鸡汤得花上几个小时慢慢熬,鸡肉被捞出还能再做凉拌鸡丝或红烧鸡块,一只鸡物尽其用,汤香肉嫩。 结果到了西贝,这锅名叫鸡汤的汤,却是用一个保质期长达一年的复合调味料兑出来的。 消费者本来以为花的钱是买一份鲜香的现熬汤,结果发现自己点到的是工业流水线的产物,落差感就像掀开盖子却只看到一锅热水。 鸡汤只是冰山一角,记者的眼睛没闲着,冷柜里躺着各种半成品,牛腩、腌制好的鱼、调好的酸汤底料,整整齐齐排列着。 说白了,门店里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半成品加热、摆盘,再淋上从中央厨房配送过来的酱料。 西贝的解释是这不是预制菜,而是标准化操作,确实,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样能保证口味统一,广州吃到的和北京吃到的差不多,但问题在于,消费者走进餐馆点菜,期待的是新鲜现做,而不是冷冻品复活。 标准化没错,现代餐饮离不开中央厨房,但问题在于定义和认知的错位。 按照国家今年出台的文件,预制菜有一个明确范围,只要不是完全成品加热即食,就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 西贝自然抓住了这个标准,认为自家菜品属于现做,但换个角度想,顾客听到鸡汤白玉山药炖豆腐,心里自然联想到一只鸡下锅、山药切块,再慢火炖成一锅浓汤。 结果实际情况是,山药和豆腐是真切的,但鸡汤却是调味包兑水的,名字和预期里的画面完全对不上,吃到嘴里的味道自然也让人怀疑人生。 更尴尬的是,所谓“烤鱼”其实早在工厂里就已经腌过,再经过冷冻储存,门店的任务就是把它放进烤箱烤熟,撒上调料就能上桌。 西贝的厨师认为这依旧是现场制作,可不少顾客的直觉却是:提前腌制冷冻,那不就是预制菜的变种吗? 这种语义上的灰色地带,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本来就难以对齐,再加上社交媒体放大了那句“水加料包”,自然引发群嘲。 预制菜这件事从来就没有统一答案,国家有官方定义,企业有运营逻辑,消费者则有朴素的期待。 顾客不拿放大镜去研究配料表,他们只凭一口汤的味道来判断值不值,倘若喝起来没有鸡汤的鲜香,只剩调味料的厚重,那即便严格意义上不算预制菜,消费者也不会买账。 那碗用料包兑出来的鸡汤,或许能暂时填饱肚子,却很难补回信任的缺口。 对此,大家觉得用风味鸡汤半固态调味料加水勾兑而成的鸡汤,是预制菜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