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蒋介石的御林军“国防部警卫团”被解放军包围,有的军官主张打,团长董兆钧说:“打个屁!投降,投降!” 抗战胜利后,老蒋对军事体系进行大改组,原有的“军事委员会”被撤销,随之成立了“国防部”等机构。 之前隶属于军委会的直属警卫部队,被拆分重组,一部分编为“国民政府警卫团”(1948年5月又更名为 “总统府警卫团”),另一部分则改组为 “国防部警卫团”。 在这两支部队里,“国防部警卫团”(简称 “国警团”)可以说是老蒋 “心头至宝”,属于“御林军”。 “国警团”的前身,是由侍卫长俞济时掌控的警备部队。俞济时是黄埔一期生、老蒋的浙江老蒋、亲戚,这“三重光环”加身,让他成为老蒋绝对的心腹。 老蒋生性多疑,即便对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这些表面上深受信任的黄埔系将领,也始终留有后手。在老蒋的授意下,俞济时挑选 “国警团” 成员时,制定了明确的标准:浙江籍士兵优先录用,黄埔军校毕业生次之。 如此一来,“国警团” 中排级以上的军官,清一色都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原来的黄埔军校)毕业,且大部分是浙江人。就拿团长董兆钧来说,他不仅是浙江奉化人,还是黄埔八期生。 “国警团” 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老蒋的出行安全。这支部队装备好,兵员素质也不错,但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没有战场上的实战经验。 到了1949年11月,“国警团”被调去重庆,负责护卫老蒋。在重庆解放前夕,老蒋带着一众随从准备前往机场,乘飞机逃往成都。 董兆钧亲自率领一个连护送老蒋一行,一路上的景象混乱不堪,到处都是溃兵。在距离机场还有好几里路时,大批溃兵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俞济时和董兆钧上前试图疏通,可溃兵们正憋着一肚子怒火无处发泄,见到他们便立刻破口大骂,有个士兵扯着嗓子喊道:“你们往反方向走,是要去逃命还是投降啊!” 无奈之下,老蒋只能灰头土脸地下了车,在俞济时、董兆钧等人的护送下,步行前往白市驿机场。 当天晚上,老蒋就在专机中度过了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 凌晨三点多,当得知解放军已经攻入南岸地区时,老蒋吓得浑身一颤,再也不敢多停留片刻,急忙下令飞机起飞。 临走前,俞济时匆忙嘱咐董兆钧,让他带领 “国警团” 尽快撤离重庆,前往成都汇合。 几天后,“国警团”一路辗转,终于抵达成都。这时,俞济时又给董兆钧下达了新的命令:“总裁住在军校里,你带一个连进驻军校,负责贴身警卫工作,剩余部队负责外围警戒。” 老蒋在离开成都的前一个晚上,召见了 “国警团” 营级以上的军官。 老蒋说:“警卫团升格为第六十师,你们所有人都官升一级,团长升师长,营长升团长。” 董兆钧等人听到这话,心里乐开了花,可还没等他们的喜悦持续多久,老蒋话锋一转,又说:“第六十师划入第十六兵团序列,我已经跟孙元良司令官打过招呼了,说你们是我的‘子弟兵’,让他务必好好带领你们。”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劈头盖脸地浇在董兆钧等人身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满是失落,可这是老蒋的命令。 等老蒋乘坐飞机逃离成都后,“国警团” 这支昔日的 “御林军”,再也无人过问。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自身都难保,哪里还有精力顾及 “国警团”? 不久后,孙元良带着几个亲信偷偷溜走了。孙元良逃走后,第十六兵团的官兵在董宋珩等人的带领下,于四川什邡地区宣布起义。 十六兵团起义后,不愿起义的“国警团”被解放军包围。董兆钧召集营级以上军官开会,等所有人到齐后,他问道:“现在就两条路,要么打,要么投降,大家拿个主意。” 军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清楚董兆钧的真实想法,因此全都沉默不语。 过了一会儿,有个军官突然大声喊道:“打!打!跟他们拼了!” 董兆钧勃然大怒。对着那个军官骂道:“打个屁!真要打,弟兄们全都会完蛋!” 见董兆钧如此表态,其他军官也纷纷发表意见,大部分人都主张向解放军投降。既然投降的意见占据上风,董兆钧便派人去与解放军接洽投降事宜。 军官们本以为事情就此敲定,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可谁也没料到,他们竟然被董兆钧欺骗了。 到了深夜,董兆钧偷偷带着几个亲信,揣着大量黄金,趁着夜色翻山逃走了。 得知董兆钧跑了,官兵们陷入混乱,解放军趁机采取行动,将混乱中的 “国警团” 全部缴械。这支出风光一时的 “御林军”,就这样覆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