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菲律宾人凑在手机屏幕前,看着2025年9月3日北京阅兵的直播画面。 当东风-61导弹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时,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这一枚大家伙怕不是能把咱们马尼拉整个炸平吧?”旁边稍懂军事的同事笑着摇头:“想多了,这导弹造价比马尼拉还贵,根本不是给咱们准备的。 真要对付我们,用不着这么贵的家伙。” 这段对话虽然带着调侃,却道出了一个现实:大国重器的研发和使用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2025年9月公开亮相的东风-61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具备快速发射和机动部署能力。 根据公开报道,它的射程可以覆盖全球主要战略目标,能够携带多枚分导式弹头,而且末段变轨能力让现有防御系统难以拦截。 这种级别的武器通常用于应对重大战略威胁,而不是针对常规冲突或小型目标。 菲律宾民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与近年来的地区局势变化有关。 从2023年开始,菲律宾政府调整了对外政策,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美军在吕宋岛部署了“堤丰”导弹系统,这些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同时菲律宾向美军开放了多个军事基地,其中一些基地距离台湾不到200公里。 这些举动自然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关注和反应。 当东风-61在阅兵中亮相时,国际社会的反应值得玩味。 日本方面虽然此前曾表示不参加阅兵观礼,但事后官方表态强调坚持和平道路。 菲律宾国防部长公开表示感到“不安”,称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处境艰难。 美国白宫方面则一方面肯定阅兵的展示,另一方面也不忘强调自身的军事实力。 这些反应显示,战略武器的公开展示确实会让各方重新评估安全形势。 实际上,大国在发展这类尖端武器时,成本效益是重要考量因素。 一枚洲际导弹的造价高达数亿美元,加上研发、测试和维护费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使得它成为极其珍贵的战略资产。 这类武器通常 reserved for 应对最高级别的安全威胁,比如敌方的重要军事基地或指挥中心。 对于常规冲突或小型目标,往往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应对方式。 菲律宾国内对此也有不同声音。在美军部署导弹系统后,当地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要渔业不要导弹”、“要发展不要冲突”的讨论。 许多普通民众更关心生计问题,担心国家被卷入大国博弈而成为牺牲品。 这种担忧反映了小国在大国竞争中的现实处境。 我国始终强调发展国防力量是为了自卫和维护和平,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东风-61的列装与海基、空基战略力量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威慑体系,旨在保障国家安全不受威胁。 在应对地区问题时,我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对话和经济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 对于菲律宾,目前的应对措施主要集中在海警执法、外交沟通和经济合作领域。 回过头看那几个菲律宾人的对话,虽然看似玩笑,却触及了国际政治中的一个现实:武器的级别往往对应着问题的严重程度。 战略武器自有其战略用途,不会轻易动用。 对于地区国家而言,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维护自身利益,避免成为冲突的前沿,才是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看看新闻Knews——“东风-61”亮相 军事专家:突防能力更强 打得更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