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之后,最先找中方合作的西方大国来了,一句表态让白宫目瞪口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9月3日的大阅兵,对西方来说冲击力非常大。以往每次中国搞阅兵,西方媒体总会跳出来说“威胁”“挑衅”,但这一次不一样。无论是白宫、唐宁街,还是布鲁塞尔,措辞都变得小心翼翼。 大家嘴上说的都是“避免误判”“和平解决”“保持沟通”,没有人敢随便放狠话。为什么?因为战略红线已经画得很清楚了,谁还敢轻启战端? 就在西方还在消化这场震撼时,英国突然成了第一个动作最快的国家。 阅兵结束才第四天,9月7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就决定派新任商业与贸易大臣彼得·凯尔访华。要知道,英国可是美国最亲密的盟友之一,也是七国集团里最跟着美国走的国家。 按常理来说,它应该等美国表态,再慢慢跟上节奏。但这次伦敦直接自己敲门了,还放出一句让白宫和欧盟都傻眼的话——“对华合作是英国的必然选择”。 更让人意外的是,凯尔在去北京之前,还先绕道华盛顿“打个招呼”。这种操作在外交上很少见,搞得白宫非常不满,觉得英国“没提前沟通”,像是背后搞小动作。欧盟那边也慌了,几位外长连夜通电话,想弄清楚英国到底是真的“临时起意”,还是早有计划。 从结果来看,这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英国经过权衡之后的主动出击。 今年8月,英国国债利率一度冲破 5%,财政缺口高达 220 亿英镑,制造业持续下滑,通胀压力还没缓解。7月 CPI 同比涨了 3.8%,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脱欧以后,供应链断了,出口锐减,每年损失超 1000 亿英镑。靠“英联邦”市场补不回来,靠美国更不现实。 而中国,刚好是英国的第五大出口市场。英国的汽车、金融、制药这些支柱产业都离不开中国市场。要是继续和中国冷冰冰,经济恐怕真撑不住了。 更何况,美国并不是个可靠的后盾。特朗普马上要回归,大家都知道他的风格,关税大棒说抡就抡,哪怕是英国这种“铁哥们”也不会例外。英国要指望美国拉一把,几乎没有可能。 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动。对华合作,几乎成了唯一的出口。 除了经济上的困境,英国还有安全上的担忧。 近期有消息称,美国计划大幅削减驻欧美军,可能会撤走 8 万人。这个消息让欧洲国家都坐不住了。法国在拉着欧盟搞所谓“防务联盟”,但欧盟意见太多,协调困难,行动也拖沓。相比之下,英国脱欧后已经独立出来,它要转向就轻快得多。 尤其是英国在防务上几乎只依赖美国,一旦特朗普真要收缩海外力量,英国的焦虑只会比其他欧洲国家更严重。所以伦敦才会在阅兵之后迅速调整,尝试和中国搞合作,至少在经济上拉近距离,给自己增加一点战略回旋的余地。 其实早在阅兵前几天,英国防长希利就放过软话,说英国从没打算军事介入台海问题,还强调“和平解决”才是唯一选项。这和凯尔的访华几乎是同步的,可以看出英国在战略上已经在做调整。 彼得·凯尔这次被推上前台,也不是完全偶然。 因为副首相雷纳因税务丑闻辞职,斯塔默临时改组内阁,凯尔才火线升任商业与贸易大臣。新官上任,总要拿出点成绩,不然坐不稳。对凯尔来说,最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推动对华合作。 他访华之前先去华盛顿“通气”,就是典型的“两面下注”。一方面要维持和美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不能放弃和中国的合作机会。甚至英国驻美大使还在媒体上炒作“中国AI威胁”,说明英国嘴上还是和美国保持一致,但行动上已经悄悄转向。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英国还将在中国国际投洽会上担任主宾国,派出一百多家企业参展,展位面积达 400 平方米,是史上最大的规模。伦敦很明显是想看看,中国愿不愿意在西方整体冷淡的情况下,给它开一条“单独的通道”。 英国的动作,让美国和欧盟都有点措手不及。 白宫很不满,觉得自己被盟友“摆了一道”。欧盟内部则更加混乱,法国、德国都在担心英国是不是已经另有打算,会不会影响到欧洲整体的外交节奏。其实这种担心也不奇怪,毕竟英国是美国最亲近的伙伴,它要是都开始松动,其他国家迟早也会跟上。 美国媒体的解读更直接,说大阅兵让整个西方看到了“未来战争的科技方向”,让欧洲盟友开始怀疑美国几十年的安全承诺。特别是在美国计划撤军的背景下,英国的焦虑比谁都强。 英国主动靠近中国,并不是毫无代价的。它必须冒着和美国关系紧张的风险,还可能在国内政坛引起争议。凯尔的访华,很可能会成为党争的新靶子。 另一方面,中国也不会因为一句“必然选择”就轻易被打动。中方看重的是长期的战略稳定,而不是短期的口头承诺。英国如果真想推动关系,就得拿出长期一致的行动,而不是一边喊合作,一边跟着美国炒作“中国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