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苏联给的100架飞机到了,刘亚楼才突然发现:没有副油箱!舔着脸问苏联要,他们各种推脱、不情愿。刘亚楼很苦恼,你不给,我自己造还不行吗?中国人的脑子不比苏联人差! 朝鲜战争初期,苏联援助中国米格-15战斗机,这种喷气式飞机设计航程只够覆盖朝鲜半岛中部,要执行更远任务必须加装副油箱。1950年十一月,苏联提供100多架米格-15等飞机成套部件,用火车运抵沈阳北陵机场和修理厂。运抵后,中方验收发现所有飞机都没有副油箱。 中方通过渠道向苏联要求提供副油箱,苏联方面表示库存有限,生产周期长,运输困难,无法立即供应。刘亚楼决定自行制造,下达任务给沈阳北陵飞机修理厂。1950年十二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召见厂长熊焰,要求三个月内解决这个问题。修理厂面临无图纸、无材料、无经验的困境。苏联不肯提供成品配件,也不分享制造技术。 技术团队尝试逆向工程,拆解仅有的苏联原装副油箱,发现用0.8毫米厚航空铝板制造,这种材料国内属于战略物资,供应不足。焊接工艺需要特殊设备做氩弧焊。团队先试用东北桦木做框架,外蒙帆布防水,但压力测试中,样品不到半小时就崩裂。另一组用普通白铁皮,加厚多层铆接。从沈阳造币厂借冲压设备解决曲面成型,从搪瓷厂调焊工开发锡焊密封工艺。经过二十多次改良,1951年一月,首个国产副油箱通过地面测试。 苏联飞行员试飞安装新副油箱的战机,证明满足实战需求。这些应急产品帮助志愿军空军扩展作战半径,成为对抗美军空中优势的工具。 量产时,需要600公斤铝材,全国供销系统征调,甚至收购老百姓家里的铝锅铝盆。沈阳橡胶六厂赶制密封胶圈,抚顺煤矿支援柴油发电机保障供电。1951年三月,3027个铁皮副油箱交付前线,虽然外观粗糙,但将作战半径延长300公里,帮助打破美军空中封锁。战士们叫它们铁饭盒,空战后常带弹孔回来。 老技工李永昌2019年接受中国航空报采访,回忆这些副油箱如何经受实战。苏联原装副油箱单价相当于50两黄金,中国自制成本不到十分之一。这种自力更生精神延续下来。北陵修理厂后来发展成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熊焰2011年以96岁高龄去世,追悼会上摆放副油箱模型。刘亚楼故居纪念馆2023年新增展区,展示自力更生历史,参观者能看3D复原结构图。解放军报2022年报道强调这段往事。 中国航空工业从这里起步,沈飞集团从修理厂扩展到制造先进战机。初代副油箱与最新隐身战机模型同展柜,展现七十年跨越发展。整个事件反映出在国际援助有限时,通过本土创新解决问题的路径,对航空工业后续进步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