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上合峰会这一幕令西方咋舌:中方技术都进步到这种程度了? 9月1日,在天津的上

上合峰会这一幕令西方咋舌:中方技术都进步到这种程度了? 9月1日,在天津的上合峰会现场,一块多语种AI透明翻译屏让西方记者非常意外。这款多语种AI透明屏成了新闻中心的“明星”。它集成了多语种识别翻译、星火大模型和多模态降噪技术,支持实时翻译和数字人客服两种模式。 谁都没料到,峰会的 "流量担当" 会是这么个低调的设备。它看着像块普通玻璃,实际却是个技术怪物。说话间,俄罗斯记者刚用母语问完 "下一场圆桌会议几点开始",屏幕上的文字就同步跳成了中文和英文,连语气里的急切都透过数字人客服的表情传了出来。 这反应速度让《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忍不住。当场掏出手机录像,嘴里嘟囔着 "比我们国会山的翻译设备快至少两秒"。 这背后藏着的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可不是吃素的。这个 2023 年就惊艳亮相的 AI 大脑,到 2025 年已经进化到能玩转十五种语言的地步。 它不光能把乌兹别克语转成波斯语,还能看穿发言人的弦外之音 —— 当印度代表用英语委婉表达分歧时,屏幕右下角悄悄弹出的中文注解直接点破了 "这是在提条件"。 这种本事可不是天生的,光是 2023 到 2025 这两年,它就完成了三次大版本升级,数学推理和代码能力都追着国际顶尖水平跑。 更绝的是它的 "抗噪神功"。多模态降噪技术让这台设备在峰会的嘈杂环境里跟开了降噪耳机似的。哪怕隔壁桌的摄影记者摔了三脚架,屏幕照样能精准抓住发言人的每一个词。这技术早就在深圳地铁试过水,能在哐当作响的车厢里把语音指令识别得清清楚楚,到了峰会现场更是如鱼得水。 西方记者的惊讶不是没道理。他们印象里的翻译设备不是拖着电线的笨重机器,就是需要提前喂资料的 "半吊子" 软件。可这台透明屏连哈萨克斯坦代表的地方口音都能轻松拿捏,数字人客服甚至会用俄语谚语来解释会议流程。 有法国记者当场翻出手机里的旧新闻 ——2023 年还有西方媒体嘲讽中国 AI"只会死记硬背",现在却不得不承认,这技术已经能玩转外交场合的弯弯绕绕了。 这底气来自实打实的技术积累。全球每三件 AI 专利里就有一件来自中国,光沪苏浙三地的申请量就占了全国五分之一。 星火大模型能有今天的能耐,靠的是 "飞星一号" 算力平台没日没夜的训练,还有和华为合作搞出来的自主可控生态。2023 年它刚发布时,数学题还会算错;到 2025 年,已经能帮专家分析峰会公报里的经济数据了。 现场试用的西方记者很快发现,这设备的本事还不止翻译。数字人客服能调出往届峰会的视频资料,还会提醒 "这个议题俄罗斯代表团去年提过相似建议"。 这种 "会思考" 的能力,戳中了传统翻译设备的死穴 —— 那些家伙别说分析语境,连发言人语速快了都跟不上。有路透社记者试着用夹杂专业术语的英语提问,屏幕不仅秒翻,还自动标注了 "此处引用了 2024 年上合宪章修正案"。 这种进步让某些一直唱衰中国技术的人哑了火。他们过去总说 "中国只会抄",可星火大模型在国际评测里拿第一的成绩骗不了人;他们说 "中文 AI 玩不转多语种",现在十五种语言切换自如的事实就摆在眼前。 峰会现场还有个小插曲,美国记者想用生僻的非洲方言难住它,结果屏幕不仅准确翻译,还礼貌提示 "这是豪萨语的变体,常见于尼日利亚北部"。 当西方记者们忙着发稿惊叹中国技术突破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屏幕角落的一行小字:"基于讯飞星火 V3.0 大模型"。这个从 2023 年就开始迭代的 AI 系统,见证了中国技术从追赶到领跑的全过程。 从最初只能做简单问答,到现在能玩转外交场合的复杂对话,背后是上万名工程师的日夜攻关,也是 "飞星一号" 算力平台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支撑。 散场时,有西方记者对着屏幕拍最后一张照片。透明玻璃上反射着峰会的会标,也映出了他们复杂的表情。或许这一刻他们才真正明白,当某些国家还在纠结技术封锁时,中国已经用一块会说话的玻璃,展示了什么叫开放创新。 这场技术秀没有刻意炫技,却让全世界看清了一个事实:中国 AI 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能站上国际舞台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