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抗战史教育、抗战纪念一向阴阳怪气,以前呼吁中国放下受害者情节、放下历史包袱,现在9.3阅兵临近,其记者老调重弹。该报刊发特稿《强化抗战话语权 中国借历史记忆凝聚民心》,大谈基本上不存在的国共抗战话语权之争,文末又搬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文化学者白睿文,扯什么“激发对国家的热爱与引导对他国的仇恨之间,有时仅是一线之隔”,观点极端片面,实质是一种极端主义思维。 其实稍微了解点情况的人都清楚,中国从来就没搞过什么所谓的“国共抗战话语权之争”。咱们一直强调的是“全民族抗战”,不管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还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抵抗,只要是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家和民族流血牺牲的,我们都承认、都尊重。 这些年,大陆这边不止一次邀请台湾的抗战老兵、台胞代表来参加抗战纪念活动,还给幸存的国民党抗战老兵颁发纪念章,这些实实在在的举动摆在这里,怎么就成了“争话语权”了?《联合早报》故意盯着这种子虚乌有的话题大做文章,无非就是想制造一种“两岸在历史认知上对立”的假象,可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再说说他们以前喊的“放下受害者情结”,这就更离谱了。中国铭记抗战历史,不是要抱着“受害者”的身份怨天尤人,更不是要揪着过去不放,而是因为那段历史太沉重了——3500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国家山河破碎,这些不是“包袱”,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记忆。 我们纪念抗战,是为了提醒所有人:侵略战争有多残酷,和平有多珍贵;是为了让后代知道,今天的安稳日子是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得懂得珍惜和捍卫。这跟“情结”没关系,是对历史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联合早报》把这说成是“放不下包袱”,本质上就是在模糊侵略与反侵略的界限,淡化日本军国主义曾经犯下的罪行,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至于白睿文那套“爱国与仇恨一线之隔”的论调,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中国的抗战史教育,什么时候引导过“对他国的仇恨”?咱们的课本里写着南京大屠杀,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战争的罪恶,不是让他们恨今天的日本人民;我们纪念抗战英雄,是为了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不是要煽动对立。 这些年,中国的抗战纪念活动里,经常能看到邀请日本友好人士、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际友人及其后代参加,就是因为我们分得清:当年的侵略者是日本军国主义,不是普通日本民众。反倒是《联合早报》把这种正常的爱国教育往“仇恨”上扯,要么是真不懂中国的历史教育本质,要么就是故意曲解,想用这种极端的观点给中国扣帽子。 更让人费解的是,《联合早报》作为一家标榜客观的媒体,在写这类文章的时候,连最基本的事实核查都懒得做。他们只挑那些能制造争议、能迎合某些西方视角的点来写,完全无视中国在抗战历史认知上的开放和包容,也无视中国纪念活动背后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的深层意义。 9·3阅兵不是什么“凝聚民心的工具”,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我们当年能打败侵略者,现在也有能力守护和平,更不会让历史悲剧重演。可在《联合早报》的笔下,这些积极的意义都被忽略了,只剩下他们臆想出来的“话语权争夺”和“仇恨隐患”,这哪还有半点媒体该有的客观公正? 说到底,《联合早报》这种阴阳怪气的报道,要么是受了地缘政治的影响,不自觉地带上了对中国的偏见;要么就是为了博眼球,故意挑动争议话题。 但历史就是历史,不是靠几句歪理就能歪曲的。中国搞抗战史教育、办9·3阅兵,从来都不是为了争什么,而是为了铭记、为了和平、为了让民族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要是《联合早报》真的想理解中国,就该放下那些预设的偏见,好好看看那些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而不是老调重弹地说些不着边际的风凉话。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