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杨凤兰被中国派往坦桑尼亚进行援建工作,但她却被坦桑尼亚判处有期徒刑15年,中国回应:“支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0年,中国派出一支庞大的援建队伍前往非洲,修建坦赞铁路,这是新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援外工程,也是一条象征中非友谊的交通大动脉。 杨凤兰就在这一年被选中,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斯瓦希里语专业的学生,语言功底扎实,正是工地上急需的翻译。 对她来说,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荣耀,她带着父母的嘱托和国家的期望,登上了飞往坦桑尼亚的飞机。 到了工地,她发现环境比想象中还要艰苦,烈日炙烤下,工人们汗流浃背,机械轰鸣不止,她必须来回奔走,把中国工程师的话准确传达给当地工人,再把工人的反馈解释给中方。 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带来不少麻烦,但她耐着性子逐字逐句解释,她还会在休息时间教当地人唱中文歌曲,自己也学当地的民歌,慢慢地,双方关系更融洽了。 六年的坚守,换来了铁路的竣工,回国时,她被授予“援非模范”的称号,那是她最骄傲的时刻。 回到北京后,她被分配到外贸相关的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地处理文件、接洽业务,工作稳定,生活安稳,但心里的那股冲劲没有消失,进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辞职经商,闯荡市场。 她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能重新走出一条路,1998年,她作出了决定,放弃“铁饭碗”,带着积蓄再次踏上去往坦桑尼亚的航班。 这一次,她不再是援建翻译,而是创业者,她先在达累斯萨拉姆开了一家火锅店,把北京的味道搬到非洲。 起初这是一件新鲜事,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她又拓展到贸易和农业,买了农场种植经济作物,还在商会里担任职务,那段时间,她在当地华人圈内颇有名气,看似事业有成。 进入新世纪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来到坦桑尼亚,竞争越来越激烈,她的餐馆收入下降,贸易公司接单困难,农场也因为气候问题经常赔钱。 账面上的亏损让她焦虑不安,就在这种时候,她接触到象牙买卖,那是一个极具诱惑的领域,利润惊人,她明知道这是违法的,但依然踏了进去。 她利用多年的关系网,雇佣当地人捕猎大象,把象牙收购起来,再通过走私渠道运出,她甚至用农场和诊所掩盖非法活动,把货物伪装在木箱和农产品里。 十多年间,这个网络逐渐扩大,走私的象牙数量巨大,不同报道里提到的数字有所差异,有的说约1900公斤,有的说超过860件象牙,也有估算涉及三百多头甚至四百头大象。 无论哪一种口径,规模都相当惊人,每一根象牙背后,都是生命的消失,也是生态系统的损失。 坦桑尼亚警方早已注意到这条黑色链条,2014年到2015年,他们经过长期侦查,终于在一次行动中将她抓获,经过几年的审理,2019年2月,法院判处她有期徒刑15年,并追加巨额罚款。 如果不缴纳,还会增加刑期,她的同伙也一同被判刑,消息传出,国内外舆论震动,很多人难以把“援非模范”和“象牙女王”这两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中国政府的态度明确,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回应表示,中国绝不袒护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支持坦方依法惩处,这句话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本可以选择沉默,但却用这种公开立场,表明了对法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支持,这不仅是对一名公民案件的回应,也是对国际社会释放的信号。 杨凤兰的人生轨迹令人唏嘘,前半生,她代表中国走向非洲,用语言和汗水帮助修筑了象征友谊的铁路,后半生,她为了金钱走上违法道路,最终在同一片土地被判刑入狱。 她的经历说明,能力和人脉本可以成就事业,但如果被欲望驱使,最终会让人跌入深渊。 这起案件的意义不止于个人,它提醒所有在海外的人,法律和道德底线不能触碰,它也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并不会因为身份而包庇,而是选择支持正义。 对于生态保护来说,这起案件让更多人意识到非法象牙贸易的严重危害,坦桑尼亚的大象数量在短短几年间锐减,生态破坏触目惊心。 如果把两张照片摆在一起,一张是1970年的工地烈日下,年轻的杨凤兰挥汗翻译;另一张是2019年的法院审判,她低着头等待判决。 五十年的跨度,同一个人,不同的身份,给人深刻的警醒,支持依法惩处,是对非洲生态的尊重,也是对中非友谊最有力的维护。 新京报——中国“象牙女王”被坦桑尼亚判刑15年,走私近2吨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