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解放军排长下山巡逻,半路遇见3名解放军,排长看了对方一眼,察觉不对劲,就用越南话大喊:“缴枪不杀!” 当时,老山前线战事胶着。119 团 8 连代理排长李海欣,带 14 名战士驻守 142 高地,已坚守 26 天。 7 月 12 日凌晨,阵地异常安静。往日这个时间,越军早该炮击,今天却没一点动静。战士周忠烈开口:“排长,不对劲,昨天越军轰了一整晚,今天怎么停了?” 李海欣没接话,心里记着连长昨天的叮嘱:“越军可能在憋大招。” 天刚亮,他带两名战士下山巡逻,要摸清前沿情况。 山路难走,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往前挪。转过一个山坳,李海欣突然停住 —— 前方 20 米处,有三个穿解放军军装的人,正低头整理装备。 “同志,哪个连的?” 李海欣故意提高声音问。 领头的人笑着走过来:“8 连 3 排的,刚从后方补给回来。” 这话让李海欣心里一紧。他在 8 连待了许久,全连 15 个人的脸都刻在脑子里,这三个人他从没见过。 更可疑的是,他们的军装太干净 —— 老山前线刚下过暴雨,到处是泥浆,正常巡逻的战士,裤脚和鞋帮早沾满泥,这三个人却没一点泥星子。 李海欣没露声色,突然用越南话喊:“过来搭把手,帮我们扛点弹药!缴枪不杀!” 那三个人瞬间变了脸。领头的伸手摸腰间的枪,另外两人迅速散开,摆出要打的架势。 “开火!” 李海欣大喊。三名战士的冲锋枪立刻响了。两名越军特工没来得及反抗就倒下,第三名想跑,被李海欣一枪击中后背,也倒在地上。 李海欣蹲下身,扯开特工的衣领,看见里面绣着越军特工队的暗纹。他冷声道:“早知道你们会装解放军,可惜忘了,老山前线的解放军,没人穿这么干净的军装。” 回到 142 高地,李海欣把从特工身上搜出的地图摊开。地图上,142 高地被红笔圈得密密麻麻,旁边写着:“7 月 12 日凌晨 4 点,一个加强营进攻。” 战士杨国跃凑过来,看清地图上的字,咬着牙说:“排长,这帮孙子真敢来!咱们 15 个人,要扛他们 400 人,还派特工渗透!” 李海欣把地图叠好塞进怀里,语气坚定:“怕什么?咱们守的是国门,他们想前进一步,就得拿命换!” 凌晨 4 点 50 分,越军的炮火突然炸响。炮弹落在阵地上,泥土和碎石四处飞溅。李海欣趴在战壕里,耳朵被震得嗡嗡响,仍死死盯着前方。 很快,越军黑压压地往高地上冲。“炮兵!打 3 号坐标!” 李海欣对着步话机吼。没过几秒,我军的炮弹落在越军人群里,炸倒一片。但越军像没看见伤亡,还在往前冲。 战斗打了 4 个小时,李海欣的左臂被弹片划伤,鲜血渗过军装。他顾不上包扎,摸到定向地雷的压火点,对着冲在最前面的越军按下按钮。 一声巨响后,20 多个越军倒在地上。但后面的越军还在涌上来,为首的军官举着喇叭喊:“活捉李海欣!有赏!” 李海欣抓起冲锋枪,带 4 名战士从侧翼冲出去。子弹打光了,用刺刀捅;刺刀卷了刃,用拳头砸。他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时,胸口突然一热 —— 重机枪子弹穿透了他的防弹衣。 “排长!” 杨国跃冲过来想给他包扎,被李海欣一把推开:“别管我!高地交给你!告诉全排,就算只剩一个人,也得守住!” 李海欣用尽最后力气,爬到定向地雷旁。这时,越军的炸药包扔到他身边。他伸手按下压火点,随着一声巨响,阵地暂时安静了。 杨国跃带剩下的战士继续战斗。他们躲在战壕里,打退越军一次又一次进攻。每个人都红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住高地,不让排长白牺牲。 战斗结束时,142 高地上躺着 104 具越军尸体。杨国跃蹲在坑道里,摸着李海欣留下的血迹,对着阵地大喊:“排长!我们守住了!” 后来,昆明军区把 142 高地命名为 “李海欣高地”。 老山前线的战士们常说,每到夜幕降临,总能看见一个身影在 142 高地上巡逻。 那是李海欣排长,带着他的 15 个兄弟,还在守着国门,守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李海欣牺牲时,只有 21 岁。他带领的 15 人队伍,在 142 高地坚守 12 个小时,打退越军 6 次进攻。 这场战斗,成为老山战役里的经典战例。“李海欣高地” 这五个字,成了解放军坚守阵地、不怕牺牲的象征。 直到现在,提起老山,提起 1984 年的那场战斗,战士们还会说起李海欣。说起他怎么识破越军特工,怎么带着 15 个人硬扛 400 个敌人,怎么用生命守住了国门。 他们说,李海欣没走。他永远在 142 高地上,和兄弟们一起,看着祖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