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底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42军125师师长王道全竟然不顾友军求援的信号,还未与敌人交手便率部撤出阵地,致使在前线阻敌的124师差点被美军“包饺子”。 王道全,1916年出生在山东平度县的一个穷苦农家,家里穷得叮当响,年轻时就帮着家里干农活,练就了一身硬骨头。1937年,日本人打进来,他没多想就参加了八路军115师,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抗战那几年,他在华北的山沟里打游击,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带着小队摸黑突袭日军哨所,干掉好几个敌人。后来,他升到连长,在晋察冀边区带着队伍炸日军补给车,缴了不少物资。解放战争时,他调到华东野战军,参加了鲁南战役。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他带着部队爬山突袭国民党74师的侧翼,扛着机枪掩护弟兄们冲锋,硬是把敌人的防线撕开了一道口子。1948年,他去了东北,加入第四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带着一个团攻锦州外围,顶着炮火清碉堡,立了大功。战后,他被提拔为42军125师师长,成了军里响当当的人物。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他跟着42军跨过鸭绿江,准备在朝鲜战场上大干一场。本以为凭他的经验能打出名堂,谁知道朝鲜的仗跟国内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给他出了个大难题。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在朝鲜东线开打,42军接到任务,要死磕美军第8师。42军军长吴瑞林把任务分得清楚:124师直奔德化里,迎头堵住敌人;125师绕到新仓里,抄敌人的后路;126师当预备队。124师师长苏克之带着部队连夜赶路,11月8日凌晨,在德化里附近撞上了美军一个营。苏克之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火力全开,三小时不到就把敌人全歼。与此同时,王道全带着125师赶到新仓里附近,侦察员回报说,前面不光有美军骑兵第1师,还有十几辆重型坦克。125师的装备全是步枪和轻机枪,对上坦克和重炮,基本没戏。指挥部里,参谋们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硬拼,有人说绕道。王道全给军部打电话,副军长胡继成让他先等着,军部得商量一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124师已经在德化里跟美军第8师的残部干上了,战斗打得热火朝天。美军残部被打得抱头鼠窜,但很快重整旗鼓,靠着坦克和炮火反扑。124师的阵地被炸得弹坑遍地,战士们拼死守住,电台不停呼叫125师支援,可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第二天中午,军部来电,命令125师立刻进攻新仓里,然后去德化里支援。可这时候,新仓里的美军已经多了好几倍,坦克和重炮密密麻麻。王道全掂量了一下,觉得强攻就是让部队去送死,干脆下令撤退,带着125师躲进了附近的山林。124师在德化里撑了两天一夜,弹药快打光了,敌人却越聚越多。苏克之没办法,只好下令撤退。撤退路上,124师的炮兵营因为装备太重,跑得慢,被美军飞机盯上,凝固汽油弹铺天盖地砸下来,十几门火炮被炸毁,近百名战士没了命。 第二次战役结束,38军因为干掉1.1万多敌人,被彭德怀点名表扬,得了“万岁军”的称号。42军却因为没完成任务,成了全军的反面教材。战后总结会上,吴瑞林气得拍桌子,指着王道全说,125师的撤退让整个军的机会泡了汤。王道全被军部狠狠批评,说他贻误战机,差点害得124师全军覆没。不过,他没被撤职,仍然当着125师师长,只是之后的重要任务再没轮到他。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他跟着42军回国,驻扎在华北。战友们说,他回国后话少了很多,经常一个人站在操场边,盯着远处的山发呆。20世纪60年代,他得了肺病,住进了青岛的军医院,病房里就放着个旧水壶和一本破旧的作战笔记。1965年,他病逝,终年49岁。124师师长苏克之因为在德化里的表现得到了表扬,但他对125师的迟援一直有怨气。多年后,42军的老兵聚在一起,聊起那场战役,还是忍不住叹气,说要是125师按时赶到,战局可能就不一样了。战争就是这么残酷,一个决定就能改变太多人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