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服了,全世界不得不服 美国财长贝特森近日以一句直白断语惊动东京:“中国是美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当“前所未遇的对手”这一冰冷定义清晰出口,现场日本记者霎时色变——白宫如此评价,已然震碎了西方对华定位的旧日镜像。 此前,西方对中国的定位总带着模糊性,一会儿说“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一会儿提“竞争与合作并存”,从未如此清晰地将“最大竞争对手”的标签贴得这么牢。 西方习惯了用俯视的角度看中国,他们总觉得,中国成不了真正的对手。但贝特森的话像一把锤子,敲碎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幻觉。 在经济领域,贸易关税首当其冲。多年来,美国为了打压中国商品出口,频繁挥舞关税大棒。特朗普对大量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涉及从服装到电子产品等诸多品类。其目的是想削弱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保护美国本土产业。 可事与愿违,美国消费者成了最终受害者。加征关税后,美国商家为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商品售价,美国民众购物成本大幅增加。而中国制造业凭借强大韧性,一方面开拓新市场,加大对欧洲、东盟等地区的出口;另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对美国单一市场的依赖。美国的关税策略不仅没达到遏制中国经济的目的,反而扰乱了全球供应链,损害了自身经济利益。 芯片领域更是双方角力的关键战场。美国长期以来在芯片技术上占领领先地位,对中国实施芯片封锁,但中国没有就此放弃,加大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我们也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这一突破不再是单点闪光,而是形成了系统性的竞争力。 军事领域近年来的变化令世界瞩目。中国的航母编队逐渐形成战斗力,新型战机不断列装部队,同时拥有完备的防空、反导体系,这种军事力量的提升,不是简单的武器堆砌。 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正在形成闭环。歼-20隐身战机实现了完全国产化,发动机不再依赖进口;北斗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精度与GPS相当;无人机领域,翼龙、彩虹系列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超过美国同类产品。美国过去依赖的技术代差优势,正在被逐步抹平。 西方过去总说,中国的发展会“融入西方主导的体系”。但现实是,中国在构建自己的合作网络。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关税、芯片,还是军事方面的力量对比变化,都表明中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舞台上崛起。 贝特森的话,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是“承认”。承认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具备与美国同台竞技的实力,承认中国在军事上已经拥有区域拒止能力,承认西方过去的对华认知已经跟不上现实。 未来的中美关系,不会是简单的对抗。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太深,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需要双方合作。但竞争会是主线,这种竞争不只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发展模式、价值理念的碰撞。 在全球化时代,合作共赢才是发展的主旋律,美国应摒弃零和博弈思维,与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 参考信息源: ——中华网——美财长:没有理由分离中美经济 可能达成重大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