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

2006年,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父母多年来捏皮球5000万次,用自己的双手为儿子续命:“手指废了有什么要紧,只要还能动,我们就不会停下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6年3月18日,浙江台州。 结束漫长加班的付学朋,骑着摩托车疾驰在归家路上。 夜色渐浓,路上车辆稀少。 行至岔路口,一辆轿车突然从盲区冲出,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夜空,随即是沉闷的撞击。 付学朋连人带车被撞飞,重重摔落,鲜血在路面上洇开,他瞬间失去了知觉。 路人惊愕片刻,慌忙拨打急救电话。 医院抢救室外,付学朋的父母接到噩耗,如遭雷击,跌跌撞撞赶到。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流逝。 门开了,医生带来的却是冰冷刺骨的消息:命保住了,但高位颈椎骨折导致颈部以下瘫痪。 更致命的是呼吸中枢受损,他将永远无法自主呼吸,余生必须依赖呼吸机。 这判决如同晴天霹雳。 高位截瘫已是深渊,无法呼吸更是将儿子推入绝境。 看着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毫无生气的儿子,老两口心如刀绞。 肇事方的赔偿杯水车薪,高昂的医疗费很快耗尽家财,债台高筑。 万般无奈,在儿子病情稍稳后,他们只能将他接回简陋的家。 临行前,一位好心的医生告诉他们一个延续生命的土办法:手动按压简易呼吸气囊,替代呼吸机工作。 这成了黑暗中唯一的光。 然而,“捏皮球”远非易事。 每分钟必须精准按压气囊约18次,才能维持儿子必需的氧气。 多一下少一下,快一秒慢一秒,都可能带来窒息或过度通气的危险。 从此,付家父母的生活只剩下一个单调而沉重的节奏——“噗嗤、噗嗤”。 白天,他们轮流守在儿子床边,布满老茧的手稳定而机械地按压着那个维系生命的皮球。 手臂酸麻肿胀,眼皮沉重打架,但计数声不敢停歇。 夜晚更难熬,疲惫如潮水般涌来。 老两口只能“两班倒”,一个强撑几小时,实在熬不住,再唤醒另一个替换。 寂静的深夜里,只有气囊沉闷的叹息声和父母压抑的喘息交织。 每天24小时,近26000次按压,是他们用颤抖的双手为儿子筑起的生命长城。 身体的疲惫尚能硬扛,精神的煎熬却噬骨灼心。 付学朋看着年迈父母日夜操劳,自己却如破碎的木偶般动弹不得,绝望如藤蔓缠绕。 自杀的念头无数次闪过。 但母亲布满血丝却坚定的眼神,那句“儿啊,你活着,家就有盼头”的朴素话语,像锚一样定住了他沉沦的心。 活下去,成了他对父母深恩唯一的回报。 姐姐姐夫目睹父母的艰辛,心如刀割。 懂些机械的姐夫找来废旧材料,日夜琢磨。 终于,一台简陋的“自动”捏球装置诞生了——铁架、电机、皮带组合,噪音刺耳,运行不稳,需人看守。 但它能在夜晚短暂解放父母的手,让他们获得几个小时的宝贵喘息。 这台凝聚着亲情与智慧的“土制呼吸机”,是暗夜里的微光。 就这样,依靠父母布满裂口的手和那台嘎吱作响的装置,付学朋在病床上度过了难以置信的五年。 五年里,近亿次的按压,是父母无声的誓言。 他们的坚持,最终被外界知晓。 2011年,媒体报道了这个故事,引发巨大反响。 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深受感动,无偿捐赠了一台专业家用呼吸机。 这台机器彻底解放了付父付母的双手,让付学朋的呼吸更安全稳定。 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捐款也解决了这个家庭的经济困境。 付学朋是不幸的,车祸夺走了他的自由与健康。 但他又是“幸运”的,拥有世界上最坚韧的父母。 付父付母用超越极限的坚持和永不枯竭的爱,在绝望中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他们粗糙的双手,托起了儿子生命的重量;他们无声的坚持,谱写了人间至深的亲情颂歌。 这个故事,是生命在至暗时刻对爱的礼赞,证明了爱的力量足以超越一切苦难。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大山里一家三口的隐忍:千磨万击还坚劲)

评论列表

勇劫
勇劫 3
2025-08-13 11:41
生命的意思在于自由,包括死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