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在滕县保卫战中与日寇血战壮烈牺牲的抗日爱国名将王铭章的二夫人叶亚华在

1951年,在滕县保卫战中与日寇血战壮烈牺牲的抗日爱国名将王铭章的二夫人叶亚华在镇反运动中被定下国民党反动军阀小老婆、大地主女儿、四川大学毕业的臭知识分子、国民党反动派余孽、国民党潜伏下来的反动派特务五宗罪,受到了严重的批斗。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澳门新马路的雨夜,叶亚华抱着滚烫的儿子跪在霓虹灯下。 孩子瘦得像枯柴,蜡黄小脸贴着她棉袄补丁。 纸牌"求医钱"被雨水晕成泪痕状,穿西装的男人踢翻纸牌骂: "大陆乞丐滚!" 她突然撕开衣襟——烈士证书金徽在霓虹下反光,"抗日英烈王铭章"七个字如刀刻。 围观人群静默刹那,有个葡萄牙巡警划十字,胸章撞在警棍上叮当响。 这个四川女人背负着双重的十字架。 1938年滕县血战,王铭章率三千川军死守七天。 城破时他腹部中弹,用指挥刀撑住身体不倒,日军少将脱帽致敬。 灵柩运回新都那日,怀孕七月的叶亚华把抚恤金撒在祠堂青砖上: "办学校!让穷娃读书!" 她挺着肚子监工,用陪嫁的翡翠镯子换梁木。 开学典礼上,她把丈夫的"青天白日勋章"别在校旗: "这血染的旗,就是校魂!" 台下坐着赤脚学生,其中就有后来批斗她的红卫兵队长。 变故比台风更急。 1951年春批斗会,学生把"特务家属"木牌挂她脖子。 麻绳勒进旧伤——那是当年抬校碑压出的淤青。 夜里拆开棉袄,1938年的路条缝在夹层,针脚还沾着王铭章殉国那夜的血渍。 逃难粤澳边境,她把儿子藏进芦苇丛,自己引开追兵。 荆棘划破裤腿,新伤叠着滕县战役照顾伤员时的烫疤,血浸透绑腿像系了红绸。 澳门码头铁皮棚里,儿子高烧说胡话: "爸爸...勋章冷..." 叶亚华冲到当铺摘耳环,老板瞥见烈士证冷笑: "死人纸不值钱!" 她跪在葡京酒店后巷乞讨,穿貂皮的太太扔出半块蛋糕,高跟鞋碾过她手指。 最后那夜孩子抽搐吐白沫,她撕衣露证书长嚎,声浪惊飞赌场屋檐的鸽子。 第二天《华侨报》头版照片里,晨光中证书金徽刺眼,边角还粘着儿子吐的米糊。 报道掀起飓风。 教堂嬷嬷送来粥饭,叶亚华喂儿子时发现碗底刻着"铭章中学1943"。 台湾专员找到棚屋时,她突然抓剪刀抵喉: "先澄清铭章不是反动派!" 专员展开油墨未干的《中央日报》,蒋介石题词"民族魂"三字覆盖整版。 赴台那日,她把乞讨的破碗抛进大海,碗底干涸的粥渍被浪卷走,像擦去时代的泪痕。 儿子突然指着海鸥叫: "鸟!校旗上的鸟!" 那海鸥翅膀掠过水面,羽尖沾着星点金辉,恰似校旗绣的金鹰徽章。 在基隆港登陆时,叶亚华接过新身份证。 职业栏填着"教师",她摸着铅字轻笑: "还是教书好。" 多年后台北某小学课堂,白发苍苍的她讲《正气歌》,窗外玉山积雪皑皑。 下课时孙子跑来,胸前别着王铭章的青天白日勋章——那是台湾当局补发的复制品。 夕阳穿过教室,勋章在讲台投下菱光,讲台裂缝里嵌着半粒澳门讨来的米,金亮如昔。 主要信源:(抗日战争纪念网——名将王铭章遗孀返蓉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