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俄少将透露,被俘乌军女兵近期明显变多了。她们只有两条路:要么交换战俘放回去,要么就得上俄罗斯的法庭,交代自己犯下的罪。 俄乌双方的情报评估都显示,乌克兰的伤亡总数已经突破48万,这意味着几乎整整一代青壮年男性都在战火里没了,被硬生生填进了这场像无底洞一样的冲突。 战场上的伤亡固然让人揪心,可更深的危机,是人口结构正在走向崩溃,单看2024年的数据,乌克兰的新生儿只有17.6万,可同期死亡人数却高达49.5万,死亡数字差不多是新生儿的三倍,这种触目惊心的对比,好像在预示这个国家未来的"消亡"。 当支撑国家发展的年轻一代慢慢没了,那些宏大的说法和旗帜,根基自然也就跟着晃悠,基辅街头,原本激昂的征兵海报上,"保卫祖国"的口号常常被人愤怒地用黑漆改成"逃命去吧"。 这种无声的抗议背后,明摆着是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在大幅流失,甚至有传言说,乌克兰军方为了掩盖真实的伤亡数字,连几千具阵亡士兵的遗体都不肯接收,一旦民心散了,再崇高的旗帜,也会跟着黯淡下去。 当国家赖以维持的根基开始松动,战争机器的运转就只能不择手段地找新"燃料",西方的军事援助早就捉襟见肘,比如德国承诺给的防空导弹,三年半时间才交了658枚,连几次饱和式攻击都顶不住;美国也坦言,"标枪"反坦克导弹的库存要补满,得花整整八年。 装备不够,兵源也快见底,乌克兰军方陷入了从没见过的双重困境,没办法,征兵的底线一降再降,现在在街上强行抓壮丁早不是新鲜事,议会新通过的《兵役法》更让人咋舌,连治好的结核病患者、有些类型的残疾人,只要还能动弹,都可能被强推上战场。 就在这种绝境下,乌克兰的女性,作为国家最后的人力储备,被大批派到了战争最前线。 乌克兰女性参军的性质早就变了味,战前,女性在乌军里占比不到5%,可现在,这个数已经飙到17%,总兵力超6.2万,其中至少5500人直接被派到最前线,她们不再只是后方的医护或文职,反倒成了随时可以牺牲的"消耗品"。 有个被俘的无人机女操作员回忆,招募时指挥官把任务说得跟"玩手机游戏"似的轻松安全,可她很快就明白,每一次远程点击都可能招来致命的定位和打击。 更常见的是赤裸裸的欺骗,不少普通女性征兵时被承诺分到后勤,可训练一结束,一纸调令就把她们送进了哈尔科夫的战壕,面对没完没了的恐惧,有个被俘女兵说,上阵前只能猛灌伏特加,用酒精压下身体止不住的颤抖。 更过分的是,乌克兰军方甚至把囚犯推上前线当"填线"兵,2800多名女囚被编进代号"斯卡拉"的突击营,她们盼着服役换自由,可这个营被毫不留情地派到死亡率最高的地方,据说阵亡率高达83%,简直吓人。 就这样,那些被欺骗的、靠酒精麻痹的、被承诺特赦的女性,成了乌克兰战线上最后的炮灰。 可这些女性的悲剧,并没在战壕里或被俘时结束,恰恰相反,她们沦为战俘后,悲剧的第二幕才刚开始,她们的遭遇立刻成了俄乌信息战里最顺手的工具,对俄罗斯来说,这简直是送上门的宣传素材。 俄方少将利波沃伊公开说,女战俘激增"直接证明乌克兰的人力储备快榨干了",这话明摆着是说给乌克兰民众和西方国家听的,意思是:你们支持的,是个快崩溃的政权。 俄罗斯处理这些女俘虏的手段也满是政治算计,通常给"交换"或"审判"两种选择,前者可以高调进行,比如2025年1 一次性放23人,俄方借此塑造"文明之师"的形象,而且每次战俘交换都逼着泽连斯基亲自出面接人,等于让他公开承认自己的女同胞在前线成批被俘。 后者更恶毒,能系统性地编造所谓"罪行供述",进而攻击乌克兰军队的合法性,就这样,这些女性的个人命运被彻底工具化,成了克里姆林宫瓦解对手士气的弹药。 泽连斯基心里清楚,可他好像没别的选,每次战俘交换成功,他都得公开表态,硬气地说要抓更多俄军换回乌克兰士兵,可在越来越多的女性战俘面前,这话听着越来越像无力的辩解。 这些乌克兰女性的命运就这么被钉死了:在本国,她们是填补战线的 "人力工具";落到敌人手里,又成了搞宣传的 "叙事工具",交战双方轮番消费她们的悲剧,可这些女性自己的处境,早就没人真正关心了。 这一切最后都指向一个躲不开的问题,哈尔科夫一家医院里,有个在战斗中失去双腿的年轻女兵,整天盯着天花板念叨:"他们告诉我这是卫国战争,是为了保卫我的国家…… 可是,我的国家,到底还剩下些什么呢?" 这个问题,没人能答上来。 当一个国家竟然要靠被欺骗的女性、酗酒麻痹的母亲、被承诺特赦的囚犯来撑一场战争,那这场战争宣称要追求的"胜利",本身早就没什么意义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