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那天,挪威奥斯陆的领奖台上少了五把“关键椅子”——中、美、俄、英、法五个核大国史无前例集体缺席,这是诺奖历史上首次遭遇常任理事国集体抵制。85岁的节子·图尔洛夫站在聚光灯下,这位广岛核爆幸存者颤抖着双手接过奖杯时,镜头扫过观众席空着的五国席位,像一记无声的重锤砸在“核裁军”的理想主义招牌上。 说回2017年的国际局势,这届诺奖选得微妙得很。那年朝鲜连续试射“火星-12”“火星-14”弹道导弹,平壤街头挂出“让华盛顿变成火海”的标语;美国新总统刚签署行政令重启核武库现代化计划,五角大楼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要让对手三思是否按下发射按钮”;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北约东扩的铁幕下,核威慑的弦绷得比冷战时还紧。五常心里都清楚:当各国还在为“核威慑平衡”争得面红耳赤时,诺奖把奖杯塞给“彻底废除核武器”的运动,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更耐人寻味的是抵制背后的潜台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时回应“未收到邀请”,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轻描淡写“不参与此类活动”,俄罗斯外交部直接点破:“核裁军需要现实路径,而非空泛口号。”这些官方辞令下,藏着核大国心照不宣的共识——核武器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工具,它是大国博弈的“战略稳定器”,是地缘政治的“终极保险栓”。ICAN倡导的“全面废除核武器”,在五常眼里更像个激进的“乌托邦提案”——就像让所有家庭主动砸掉防盗门,口号响亮却经不起现实的轻轻一推。 但热闹背后藏着更深的矛盾。节子·图尔洛夫的发言稿里,反复提到“核爆幸存者的眼泪不该被遗忘”,她举着自己被辐射灼伤的手臂照片,确实让人心碎。可问题在于,当五常手握全球98%的核弹头时,“废除核武器”从来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议题,而是涉及国家安全、地缘格局的复杂博弈。这就好比一群人围坐谈判桌,其中五个人手里攥着随时能掀翻桌子的按钮,却有人举着“禁止摸按钮”的奖状冲他们喊话——按钮在别人手里,这奖状的重量自然打了折扣。 这些年过去,ICAN的运动确实推动了《禁止核武器条约》(TPNW)的通过,但签署国里没有五常任何一个。这恰恰印证了诺奖评委会当年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错位:当核大国们还在用核威慑书写“安全规则”,单方面要求废除核武器的运动,注定只能在道德高地上绽放烟花,难掩地缘政治博弈的冰冷底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