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退休教授火了!”重庆,一位退休教授去贵州避暑,意外看到山区孩子英语教学水平低,他大手一挥,竟然直接将自己的农家院,改成了“坝坝英语角”,每年都来这,免费给孩子们辅导英语,这一干就是整整13年,面对采访,老教授说:只要孩子们想学,我就会一直干下去。网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据8月5日新华社报道。刘教授放弃城市的安逸,扎根贵州大山十三年,凭借无私的教学与坚守,为山村孩子们点亮了通向外面世界的希望。 去年冬天,贵州的大山里刮起了一阵妖风,刘教授一不小心摔倒,膝盖肿得像个大馒头。 远在重庆的儿子非常着急,连夜开车赶到山里,想着把父亲接回城里照顾。 可是,当他赶到老人身边准备搀扶时,却发现刘教授死死攥着一叠手写的教案,怎么劝也不肯松手。 他嘴里不断念叨:“期末要考了,我给孩子们编的英语顺口溜,他们还没背熟呢。” 这一句话顿时让儿子的焦急情绪降了下来,心里也明白,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固执地放不下工作。 刘教授,退休前可是重庆一所重点中学的英语特级教师,教书三十八年,培养了不少清华北大的学生。 老教授和贵州这片大山的缘分要从2012年说起。 那年妻子得了高血压,医生建议山里空气好,适合养生,于是他们俩就来到这里避暑,原本想着享受宁静的晚年。 然而,刘教授这个人,总是闲不住。 一天早上散步时,听见了从村里传来的读书声,浓重方言中的“ABC”让他皱了皱眉。 他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原来是一所村里的小学。 土墙房,窗户玻璃都碎了,用塑料布糊着,风一吹,塑料布就啪啪的响。 孩子们的课本边角卷了,甚至有的用针线缝着。 村里根本没有英语老师,孩子们只能自学,甚至连听过磁带的机会都没有。 真正让刘教授心疼的,是一个小女孩,她拿着牛奶包装纸指着“milk(牛奶的英文)”问他:“爷爷,这个是不是念‘米露克’?” 这一句话触动了他。 三十八年教书生涯,他看了无数学生,但如今,他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看到了孩子们的渴望和无奈。 刘教授决心留下来,不让这份知识的空白继续下去。 于是,刘教授在村里租了个院子,开办了坝坝英语角。 条件简陋,一块小黑板、几张破桌子和不整齐的板凳,但他并没有放弃。 刘教授不教枯燥的语法,也不搞题海战术,而是带着孩子们唱英文歌、认识路牌上的单词,甚至排练小短剧。 刘教授告诉孩子们,学英语不是为了考高分,而是为了看更大的世界。 很快,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了,村里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最初的3个,变成了最多时的47个,从 小学生到初中生,大家都挤在那学习。 老伴也积极参与,每天为孩子们熬绿豆汤解暑,自己带来的降压药也分享给了村里需要的老人。 尽管刘教授退休后,原本应该享受安静的晚年,但他每年都坚持来,风雨无阻。 面对周围人对他“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跑来山里受苦”的议论,他总是笑笑。 “年纪大了,干不动别的了,看着孩子们有出息,比啥都强。” 十三年过去了,刘教授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当年英语差到倒数第一的调皮蛋,现在在贵阳读大学,假期还回来当助教。 而那个当年说“米露克”的小姑娘,去年考上了师范大学的英语系,还告诉教授,毕业后一定回来接他的班。 教授还发动以前的学生捐书,院子的一角已经堆满了书籍。 回想起来,刘教授摔倒时死死攥着那份教案,也就不难理解了。 虽然他曾在大城市享有名声,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贵州的山沟里,用十三年的时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大山。 他这一代人,深知文化的宝贵,他们并不是为了名声或感谢才付出,而是为了内心的一份责任和安宁。 信源:新华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