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 “账本” 曝光:运行了 20 余年,2500 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当年的三峡大坝耗资超过了 2000 多亿,这可是 90 年代的 2500 亿啊,放在当时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而时至今日,大家都有同一个疑问:花这么多钱建好的水电站,能回本吗?如今三峡大坝的 “账本” 已经曝光,让我们看看它的投入如今挣回来了没有呢? 1994 年,宜昌三斗坪的江面上,第一方混凝土浇筑进坝基时,工人们或许想不到,这个需要搬走 130 万移民的工程,会在二十多年后成为全球水电的标杆。 那时的 2500 亿,相当于 1994 年全国 GDP 的 1.5%,足够建起 50 座当时的上海东方明珠。 国际媒体的质疑声此起彼伏:“这么大的坝,能撑过十年吗?”“防洪效益只是噱头,最终会成为财政负担。” 2020 年 7 月,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洪峰,武汉关水位突破 29 米,逼近 1998 年的灾难刻度。 但这一次,三峡水库像个巨型水盆,三天内拦蓄洪水 280 亿立方米,把下游洪峰削去近三成。 武汉江滩的防汛人员看着平稳的水位线,想起老辈人讲的 1998 年 —— 那年洪水冲垮了 107 万间房屋,直接损失 1660 亿元。 而 2020 年,仅这一次调度,就避免了超 2000 亿元的损失。 水利专家算过一笔账:三峡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 22 年里累计避免的损失超过 30 万亿元,相当于每年 “挣” 出 1.3 个当年的建设成本。 发电的 “现金流水” 更直观。2024 年的机组控制室里,屏幕上的数字跳至 1016 亿千瓦时 —— 这是三峡当年的发电量,足够北京全市用两年。 按每度电 0.25 元的上网价算,单这一项年收入就达 254 亿元。 回溯到 2003 年首台机组发电时,年发电量刚过 200 亿千瓦时,那时没人敢想,到 2018 年累计发电收入就已覆盖全部建设成本。 如今的三峡,光靠发电每年就能净赚超 200 亿,相当于每天 “躺赚” 5500 万。 长江的航运账本,藏在重庆港的集装箱码头里。1997 年,从重庆到武汉的货船,载重超 1500 吨就可能触礁,每吨货物的运费高达 120 元。 如今,3000 吨级的货轮可直达重庆,运费降到 40 元 / 吨。 2023 年,三峡船闸的货运量突破 1.72 亿吨,相当于每年少开 500 万辆卡车。 沿江的汽车厂、化工厂算了笔账:仅物流成本下降这一项,每年就能多赚 240 亿元。 只是船闸太忙了,货船平均要等 40 小时才能过闸,2025 年启动的新通道建设,正是为了接住这源源不断的 “黄金水运”。 移民王大爷的账本,记在宜昌秭归的新村里。1998 年他从淹没区搬出时,心里揣着忐忑:“离开祖辈的土地,能活下去吗?” 如今他在三峡景区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超 30 万人次,收入比种地时翻了十倍。 像他这样的库区移民,有超 10 万人靠旅游业脱贫,20 年来三峡累计接待游客 5000 万人次,旅游收入破 200 亿元,其中三成直接装进了移民的口袋。 江豚的 “生态账本” 更珍贵。2003 年大坝刚建成时,长江里的江豚不足 100 头,渔民说 “半年难见一次”。 如今,得益于水库的生态调度 —— 每年 4-6 月放水模拟自然洪峰,冲刷河道、滋养湿地,江豚数量已恢复到 200 多头。 监测员在宜昌江段拍到江豚带幼崽嬉戏的画面时,背后是累计 50 亿尾鱼苗投放,是中下游泥沙含量下降 90% 的清澈江水。 这份生态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但每年减少的 858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碳交易价算,就值 300 多亿元。 大坝的 “健康账本” 写在传感器里。坝体内部埋着上万个监测点,能测出 0.1 毫米的变形。 2023 年上线的 “数字孪生三峡” 系统,像给大坝装了 “CT 机”,能模拟地震、特大洪水等极端情况。 设计寿命 150 年的三峡,如今看起来还像个 “青壮年”,专家说 “再用一百年没问题”。 当年的 2500 亿,早已不是简单的 “回本” 概念。它是武汉人汛期里的安稳觉,是重庆货轮上的集装箱,是移民口袋里的农家乐收入,是江豚跃出水面的涟漪。 这账本上的数字,藏着一个国家对长远发展的耐心 —— 有些投入,要等二十年、五十年,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显出它真正的重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