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找到了“美国制造”的秘诀:第一步,先把中国产品买过去,拆解再重新组装;第二步

美国找到了“美国制造”的秘诀:第一步,先把中国产品买过去,拆解再重新组装;第二步,直接从中国买零件,自己组装;第三步,买中国的零件回美国,贴上自家牌子,再组装;第四步,从别的国家转口零件回来,去掉原有标签贴上自己的牌子,自己动手装,这样美国制造就完成了! 战场上呼啸而过的“美国制造”无人机,工厂里组装下线的崭新“美国制造”战车,这些标签背后的故事,可能比好莱坞剧本更曲折。 最近关于美国军工供应链的讨论,揭示了一个尴尬的现实,许多贴着星条旗标志的“硬货”,其核心旅程往往始于大洋彼岸。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五角大楼的仓库里,工程师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台崭新的军用通讯设备,外壳上骄傲地印着“Made in USA”,但内部精密的电路板上,一行不起眼的激光蚀刻标识却指向了中国沿海的某座工厂。 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近年来多次被独立研究机构在实地调查中捕捉到的真实片段,整机进口,换皮手术, 直接购买中国生产的完整系统,拆解研究,更换外壳和部分非核心部件,重新组装贴牌。 转口贴牌,身份漂白,中国零件先出口到第三国,在当地工厂进行简单加工或仅仅更换标签、包装,再以“第三国制造”的身份合法进入美国,最终融入“美国制造”的军工产品。 这种模式运行多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高效省钱”,中国制造的优势太明显,极其完备的产业链。 在深圳或苏州,你可以在几小时内找齐生产一部高端手机所需的所有零部件供应商,这种集群效应带来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是分散的欧美工厂难以比拟的。 强大的生产韧性与规模,无论是突增的订单还是精密复杂的零部件,中国庞大的工业基础总能快速响应。 持续的技术爬升,在电子、通信、新材料等领域,中国供应商的技术能力早已不是简单的“代工”,许多产品达到了军用或准军用级别。 对手的产品,可能嵌入自家最先进的武器系统里?这种担忧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五角大楼上空,近年美国国防部多次发布供应链安全报告,核心焦虑就是“过度依赖单一来源是重大战略风险”。 更现实的痛点是:想摆脱,没那么容易,成本高昂: 重建本土的高端电子元件、特种材料生产线,意味着天价的投资和远高于海外的生产成本。 人才与供应链断层: 几十年的产业外移,导致相关领域熟练工人和配套的中小供应商网络出现断层,不是光有钱买机器就能立刻恢复产能。 效率瓶颈: 美国本土制造业在响应速度和灵活调整生产线上,往往不如东亚供应链高效,当战场需求瞬息万变时,这可能是致命的。 特朗普加征的关税,本想保护“美国制造”,却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困境,虽然主要针对民用商品,但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意味着,军用供应链也难以独善其身。 许多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被列入征税清单,直接推高了美国军工企业的采购成本,和最终产品的价格。 有分析认为,这些关税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美国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同时未能有效扭转贸易逆差或大规模带回制造业岗位。 如果未来关税政策再次大幅加码或范围扩大,对美国军工企业而言,成本压力只会更大,寻找替代来源或本土化的难度和成本也将水涨船高,最终可能削弱其装备采购能力和对外军援的力度。 结果呢?我们看到一种矛盾的景象:一方面,美国官方文件和政客演讲中,“供应链安全”、“回流本土”、“减少依赖”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议员们可以愤怒地举起一块印着中文的电路板作为“证据”,另一方面,现实需求又迫使采购官员和军工巨头们,不得不继续在全球市场上搜寻性价比合适、能及时交货的关键零件。 所谓“去风险化”,往往变成了“增加复杂性”和“抬升成本”。 所以,“美国制造”的标签,在军工领域越来越像一张“最终组装证明书”,它代表的是产品在美国的土地上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或者集成了来自全球的核心模块。 这揭示了一个核心矛盾:在追求绝对安全与依赖全球高效供应链之间,美国正艰难地寻找平衡点。 重建一个完全自主可控、技术顶尖且成本可控的军工供应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中国制造的依赖,短期内仍将是“房间里的大象”,一个美国军工复合体不得不面对、却又难以彻底解决的现实难题。

评论列表

蹉跎
蹉跎 2
2025-08-04 15:41
加税,壁垒是唯一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