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山东抗战中,18岁的赵梓山参加白刃战,他记得“拼刺刀,谁先动手谁先死”,一个头戴

山东抗战中,18岁的赵梓山参加白刃战,他记得“拼刺刀,谁先动手谁先死”,一个头戴钢盔、腿上打着皮绑腿的鬼子向他冲来,赵梓山紧盯敌人眼晴,等待鬼子先刺。     赵梓山,沂蒙山区赵家峪人,18岁时她刚穿上军装三个月,就随着部队开到了鲁中抗日根据地。     那会儿新兵训练,拼刺刀是最让人发怵的课目,刺刀有半人高,往枪上一装,整个人都觉得沉甸甸的。     老兵示范动作时,刀刃划破空气的“呼呼”声让赵梓山心里直发紧。     班长教他们,拼刺刀靠的不是蛮劲,是稳当劲,甭管多紧张,眼睛得死死咬住对方的刀尖,他动你再动,先机在咱手里。     可每次对练,赵梓山的枪总是比老兵慢半拍,没少挨枪托的揍。     直到那年深秋的一场伏击战,让赵梓山真正见识了白刃战的残酷,鬼子的骑兵中队被诱进山谷,步枪子弹打光后,双方很快陷入贴身肉搏。     金属碰撞声、喊杀声、惨叫声混作一团,赵梓山握着发烫的枪杆,只觉得喉咙发紧。     他看见同班的顺子哥被一个鬼子逼到土坡边,刺刀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顺子哥的刺刀尖都在抖。     就在这时,一个头戴钢盔、腿上缠着皮绑腿的鬼子盯上了赵梓山,那鬼子身材敦实,钢盔边缘蹭得发亮,皮绑腿紧紧裹着小腿,一看就是个老兵。     他端着三八大盖,刺刀尖斜指着赵梓山的胸口,喉咙里发出“嗷嗷”的怪叫,一步步逼近。     赵梓山只觉得手心全是汗,枪托在手里打滑,耳边突然响起班长的话:“等他先动!”     鬼子见赵梓山不动,以为这个新兵吓傻了,突然大喝一声,刺刀猛地刺向他的腹部,千钧一发之际,赵梓山本能地侧身一闪,刺刀擦着棉袄划过,划出一道白印子。     他借着侧身的劲,双手握紧枪杆,用枪托狠狠磕向鬼子的刺刀,“当”的一声,金属撞击的火花溅到脸上,火辣辣地疼。     没等鬼子反应过来,赵梓山顺势将刺刀往前一送,锋利的刀刃直接扎进鬼子的肋骨间,鬼子身子一软,倒在地上。     刚踹开鬼子的尸体,又一个敌人扑了过来,这次是个年轻鬼子,脸膛通红,刺刀举得老高。     赵梓山有了刚才的经验,不再急于出手,而是盯着对方的眼睛来回挪动脚步。     那鬼子大概没想到这个新兵敢和他对峙,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刺刀刺出的角度偏了几分。     赵梓山抓住机会,一个突刺,刀尖从鬼子的腋下穿了过去,对方惨叫着倒在地上。     混战中,赵梓山看见三连的王班长正在和两个鬼子周旋,王班长的刺刀已经弯了,他正用枪托砸向一个鬼子的脑袋,另一个鬼子趁机从背后偷袭。     赵梓山来不及多想,大喊一声“班长小心”,冲过去就是一刺刀,结果了那个鬼子。     王班长回头冲他咧嘴一笑,脸上全是血,也不知道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这场战斗从中午打到黄昏,鬼子退去后,阵地上躺满了尸体,后来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赵梓山的刺刀上有三处缺口,棉袄上全是刀痕。     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没给咱新兵丢脸。”     可赵梓山知道,今天能活下来,多亏了班长教的那招“等对方先动手”。     白刃战,这种在近距离以格斗为主要形式的作战,是战争中最为残酷的战斗方式之一,中国人擅长白刃战,但我们拼刺刀时的那股狠劲不是天生的,是被鬼子的暴行逼出来的,是保家卫国的信念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