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官方公布免签名单,北欧五国中,唯有一国不在其中。 最近中国公布了一批可以免签入境的国家名单,北欧的芬兰、丹麦、挪威、冰岛都在这名单上,但偏偏瑞典不在其中。 这种区别对待,其实是中国对瑞典长期不友好行为的一种温和但明确的回应,相当于告诉瑞典:我们注意到了你的态度,并且有所反应。 这种做法在国际交往中很常见,就像之前加拿大、美国也都用过类似手段来表达立场。中国这次选择用签证政策表态,既给了瑞典面子,也清晰传递了信息:双方关系需要互相尊重。 瑞典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在欧洲国家里是比较突出的。有调查显示,高达85%的瑞典普通民众对中国持不好的看法,这个比例在欧洲算是非常高的了。 那么,为什么这个离中国很远的北欧国家,会对我们有这么深的成见呢?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摩擦。 几百年前,欧洲有一位名叫林奈的瑞典学者,他在研究人类分类时,首次提出了“黄种人”这个概念。但当时他用的词带有明显的贬低意思,暗示着一种病态或不健康的状态。 这个分类虽然早已被科学界淘汰,但它所携带的偏见却像一颗种子,在西方文化里生了根。很多瑞典人看待中国时,不自觉地带着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有色眼镜,觉得中国是“不同的”、“异类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至今仍在影响部分瑞典人对中国的看法。 最近这些年,瑞典和中国之间也发生了不少让中国人感到不快的事情。比如2018年,有中国游客在瑞典旅游时,因为一些误会,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甚至被丢在郊外的坟场,这件事在中国引起很大愤慨。 没过两年,瑞典电视台又播出节目,用了不完整的中国地图,主持人还在节目中说了一些侮辱中国的话。尽管中国大使馆抗议,但一开始瑞典方面并不当回事,只说是“幽默”。 除此之外,瑞典国内现在右翼势力比较强,一些政客为了拉选票,喜欢把中国当成“靶子”来批评。媒体也跟着起哄,经常放大中国的负面新闻,对中国的正面发展却很少报道。 时间长了,普通瑞典人接触到的都是被筛选过的信息,自然容易对中国产生误解。瑞典国内本身也有不少社会问题,比如移民带来的压力,一些政客和媒体就通过炒作“中国威胁”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另外,瑞典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在政治立场上和美国以及西方阵营保持一致。当中美关系紧张时,瑞典往往站在美国一边。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对台湾问题的干涉,瑞典也经常跟进表态。这种站队行为,进一步加深了瑞典与中国之间的隔阂。 瑞典马上要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在这个位置上,它的一举一动对中欧关系都有影响。中国这次在签证政策上的区别对待,可以看作是一个提醒:希望瑞典在担任这个重要角色时,能更理性、更公平地处理对华关系,不要为了迎合某些势力而继续损害双方互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瑞典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是几百年的偏见和近年的摩擦共同造成的。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瑞典方面打破信息壁垒,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停止出于政治目的而炒作中国议题。中国愿意和包括瑞典在内的所有国家友好相处,但前提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如果瑞典继续选择带着偏见和敌意与中国打交道,最终受损的不仅是两国关系,还有瑞典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机会和瑞典自身的国际形象。#MCN双量进阶计划#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