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毛主席原配逝世多年,毛氏族谱记载:杨开慧之子毛岸龙作为其子 “1941年腊月里,

毛主席原配逝世多年,毛氏族谱记载:杨开慧之子毛岸龙作为其子 “1941年腊月里,主席,族谱稿来了,您要不要看看?”警卫员小心递上线装本。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笑着说:“好,家里事,得理一理。”一句寻常对话,却牵出一段复杂又颇具意味的往事。 族谱翻开第四修增订卷,罗一秀三个字静静躺在那里:原配。再往下看,“继配杨氏”“再娶贺氏”一一题注,而空白的子嗣栏被补上了“毛岸龙”。族谱上这样处理,在当时并不稀奇,却足够耐人寻味。要弄明白其中缘由,就得把时针拨回到清末民初的韶山冲。 1907年,十四岁的毛泽东还在私塾边偷看《三国》,忽被告知父亲已替他定下亲事,对方是表亲罗一秀,年龄大四岁。乡里有句老话:“姑表配,富贵长。”毛顺生信这一套,何况罗家宽裕、与自家又有生意往来,讨口能干媳妇,家务立省大半。没什么浪漫,一桌酒、一张喜帖,婚事就算成了。年少的毛泽东也没闹情绪,他疼母亲文七妹,母亲累,他就认了。 婚后两人同屋不同床,说是夫妻,更像姐弟。罗一秀勤快憨厚,每天帮婆婆烧火做饭、照看小叔子,却始终领会不到丈夫心底那份“我要读书、要闯荡”的火苗。三年后,一个寒冬腊月,细菌性痢疾带走了她的生命,年仅二十一岁。毛泽东其时在湘乡东山书院求学,接讯后匆匆赶回,替她选了南岸土地冲那块背山面水的竹林坡安葬。乡邻说他哭了,但他转身便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执意再赴长沙。自此,两人情分止于青山白土。 罗一秀走后,毛家与罗家却没有断线。1925年秋,毛泽东回韶山搞农运,挑着扁担走了十多里泥路专程去看岳父罗鹤楼。罗鹤楼盛情难却,端出地菜子煮鸡蛋招待,老少围着堂屋聊到深夜。毛泽东劝乡亲们“篾片成把”才有力量,罗家年轻人听进去了,后来真有好几位投入地下党。要说感情,倒像朋友,更像战友。 罗石泉是罗一秀的小弟,私塾出身,人热血。受农运感染,他一头扎进革命,结果在1933年被反动派抓进监狱。狱里六年,酷刑没把他熬垮,倒把身子熬坏。1941年出狱时,家产早耗光。消息传到延安,毛主席让人捎去一笔钱,不多,却是那个艰苦年代自己省下的。当差旅的老乡回来复命,说罗石泉接钱时“手抖得像筛糠”。这一幕后来被口口相传,韶山人心里都记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席事务繁重,实在抽不开身,便让毛岸英替他回乡。岸英踱在溪边,被父亲反复提及的竹林坡前停了好一会儿,然后直奔罗家。那年冬天,罗石泉家里油灯昏黄,岸英把北平带来的糕点塞给“舅舅”,说:“爸爸常念叨您,让我一定来坐坐。”两代人就这么把一份旧情续上。 至于族谱里为何写“毛岸龙为罗氏之嗣”,其实不难理解。清末民初宗谱讲究“原配有子归原配,无子则过房”。罗一秀无后,族中长老便把杨开慧第三子岸龙过继给她,既让谱系完整,也算对早逝长媳的一点慰藉。1941年修谱时,毛主席未作修改,既是尊重宗族礼制,也含几分对逝者的歉疚。 值得一提的是,亲身经历包办婚姻的毛主席后来大力推动《婚姻法》出台。1950年新法发布,“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八个字写得铿锵,他在批文上圈了又圈。有人说,这是他送给千千万万“罗一秀”的迟到礼物,这话不算夸张。 罗一秀离世已过百年,她没有留下影像,只在族谱留下一段干瘦行楷:光绪十五年生,宣统二年殁。可正是这段命运,把两个普通农家连成亲缘,把一个山乡少年的家国情怀推向辽阔。族谱会旧,纸墨会褪,情义却在后人一次次翻阅中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