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特朗普遇刺真相,竟被拿来压热搜! 这几天,美国网友最关心的话题,当属“爱泼斯坦案

特朗普遇刺真相,竟被拿来压热搜!

这几天,美国网友最关心的话题,当属“爱泼斯坦案”的真相。

本月7日,FBI和美国司法部得出结论,认为被控性侵的已故富商杰弗里·爱泼斯坦没有所谓的“客户名单”,其死因确为自杀,随即在美国舆论界激起轩然大波。

尽管美国司法部公布了所谓“爱泼斯坦所在牢房”的监控视频,但有网友发现该视频缺少了其中1分钟。

视频取证专家对视频元数据分析后发现,美国司法部提供的视频疑似由2个源片段拼接而成,公布前还经过多次编辑、保存及导出。

“爱泼斯坦”一词于7日开始搜索量飙升,相比前一周,该词在美国搜索量激增1200%。

没想到的是,面对汹涌的舆论质疑,特朗普政府在此时突然公布了另一起事件的调查报告。

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原来距离特朗普遭遇刺杀,已经过去了一年时间。

尽管我们已经习惯了特朗普重回白宫后的意气风发,但依然很难想象,去年此时,会发生那场差点要了特朗普命的刺杀事件。

2024年7月13日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巴特勒市的枪击事件,不仅在美国政治史上留下深刻伤痕,更暴露出号称全球最严密安保体系的致命缺陷。

美国国会参议院耗时一年完成的调查报告,以长达百页的篇幅详细揭示了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背后,隐藏着从基层执行到高层管理的全方位失职。

报告显示,20岁枪手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利用安保漏洞,从距离演讲台不足150米的建筑物屋顶实施狙击。

子弹穿透特朗普右耳上部,同时造成集会观众一死两伤的惨剧。

特勤局虽当场击毙枪手,但参议院报告明确指出:这场袭击从选址评估到现场布防存在至少17处可预防的疏漏。

从场地勘察时的视线盲区忽视,到狙击手观测点未设防;从无线电通讯频道混乱,到应急响应预案形同虚设。

参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在报告序言中痛陈:"这不是偶然失误,而是体制性溃败的必然结果"。

枪击发生时的细节尤其令人震惊,根据现场特工证词,克鲁克斯使用的AR-15步枪是从距离演讲台仅146米的一处废弃粮仓顶部发射,该位置在安全评估中曾被标注为"潜在威胁点",但最终未被纳入管控范围。

更荒谬的是,负责该区域警戒的两名特工当时正在车辆内玩手机游戏,这个细节通过现场执法记录仪得到证实。

当第一声枪响后,混乱的指挥系统导致关键90秒内无人确定枪手方位,现场使用的7个独立无线电频道中,有3个因加密协议冲突完全失联。

这些匪夷所思的漏洞,使得枪手得以连续射出8发子弹,造成特朗普右耳贯穿伤,并导致台下观众一死两伤。

报告用"纪律涣散"定性特勤局的整体状态,指出其存在"结构性失效"。

调查显示,活动前72小时已有三份情报预警该地点存在狙击风险,但均未升级至决策层。

更令人震惊的是,负责特朗普人身安全的"哈瓦那小组"未按规定检查备用撤离路线,且医疗急救包中缺少处理枪伤的基本器械,这些细节暴露出特勤局在"9·11"事件后建立的多重防护机制已形同虚设。

时任局长金伯莉·奇特尔在事件十天后引咎辞职,但参议院认为追责远未到位。

引发争议的是,现场指挥安德鲁·邓恩少校在明知建筑物未清场的情况下仍批准特朗普登台,却仅受到"诫勉谈话"处理。

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事发后特勤局试图通过"选择性问责"平息舆论,仅对6名基层特工作出停职处罚,且无人被开除。

参议院掌握的内部邮件显示,至少有23名中高层官员在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包括未按规定检查狙击观测点的安全主管、篡改巡检记录的督查组长等。

这种"丢卒保帅"的处理方式,连特勤局前首席培训官都在听证会上承认:"这已不是纪律涣散,而是制度性包庇"。

这场震惊世界的刺杀事件,将美国安保系统的所有脸面都丢尽了。然而,其中暴露出的制度性缺陷,远比个人失误更加触目惊心。

美国特勤局目前同时肩负保护政要和打击金融犯罪双重使命,其2024财年28亿美元预算中,仅有19%用于人身保护。

报告披露,事发当天巴特勒集会的安保预算被削减了37%,原因是同期需要抽调力量调查加密货币诈骗案。这种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特朗普的安保团队比2016年竞选时减少了14名专业人员。

同期进行的机构重组造成指挥链混乱,现场安保需同时向地方警察、联邦调查局和特勤局三个系统汇报。

这种碎片化管理直接导致枪手克鲁克斯能携带AR-15步枪大摇大摆进入管制区,他使用的建筑入口本应设有金属探测门,但设备因"电力故障"未被启用。

现任局长肖恩·柯伦承诺的"57项改革"包括:建立统一通讯频段、增加狙击手探测系统、强制实施"双人岗"制度等。

但真正挑战在于改变特勤局延续多年的陋习,调查人员发现,该局在2016年至2024年间收到过17次关于大型集会安保漏洞的内部警告,但所有整改建议都被束之高阁。

这种官僚主义的惯性,使得2024年枪击事件与1963年肯尼迪遇刺案的调查报告竟出现惊人相似的结论措辞。

与此同时,各种阴谋论也开始甚嚣尘上。

民主党参议员质疑,特勤局在事后48小时内就销毁了部分现场监控记录,其解释是"常规数据覆盖周期",但技术专家证实该类系统通常保留数据90天。

更耐人寻味的是,枪手克鲁克斯的笔记本电脑在FBI扣押期间遭遇"意外进水损毁",其社交媒体账号也神秘消失。

当这些工作失误同时出现,很难解释这就是巧合,也难怪官方坚持认定这是"独狼行动",但依然无法令人信服。

这份报告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追责多少特工,而在于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

美国引以为豪的安保体系,正面临形式主义、资源不足和问责缺失这三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对了,这份报告出台的时间,正值“爱泼斯坦案”在美国霸榜热搜之际。

马斯克更是抓住机会,多次要求特朗普政府公布所有相关文件。

看来特朗普是想拿自己遇刺事件的调查报告,去转移大众的视线,以此来压一压“爱泼斯坦案”的热度。

然而,相比于特朗普的大难不死,美国人民似乎更关心,究竟有多少名流权贵登上过萝莉岛。

看来这个热搜,是彻底压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