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航母废弃,中亚失守,俄罗斯做好告别“大国时代”的准备了吗? 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

航母废弃,中亚失守,俄罗斯做好告别“大国时代”的准备了吗? 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可能真的走到了尽头。消息来自海军系统内部,确认已停止修复计划,准备拆解处置。 这艘上世纪苏联遗产、服役超过三十年的航母,在过去八年里几乎都趴在船厂里“等死”。期间事故不断——浮船坞沉没、起重机砸穿甲板、火灾致死伤,维修过程比战斗还凶险。年维护成本高达1.2亿美元,却没有任何战斗力产出。 即便愿意砸钱,俄罗斯也造不动。动力系统源于乌克兰,关键技术外泄严重,国内造船体系早就不具备大型航母的修复能力。中国这边也被问过是否能帮忙修,但明确拒绝了——不是不帮,是没必要。 航母退场背后,是财政、工业、战略的三重断层 从2023年开始,俄乌战争逐步演变为全面财政动员状态。超过6%的GDP直接投向战场。相比之下,老旧航母这种高消耗、低回报的项目,自然会第一个被拿来“瘦身”。 “库兹涅佐夫”号退役,意味着俄罗斯彻底退出航母国家序列。海军定位将被压缩至近岸控制与战略防御,黑海和地中海方向的力量投射能力将持续衰减,未来恐怕连象征意义都保不住。 这件事真正引人警惕的,不是航母报废,而是俄罗斯“主动认输”的姿态。一个在打仗的大国,如果连航母都保不住,基本可以确定,它已经准备接受“有限影响力国家”的现实。 海上收缩,陆上也不安稳。 6月底,阿塞拜疆特种部队突袭俄罗斯卫星通讯社驻巴库办事处,强行带走记者。这不是外交风波,而是直接挑衅。照片放出来,没遮没掩,就是要让莫斯科下不来台。 为什么敢?一是地缘依附减弱,二是俄式体系失效。 过去,阿塞拜疆再怎么有心思,也不敢真动手。现在不一样了,俄罗斯在中亚和高加索的掌控力急剧下滑。俄乌战争消耗的不只是军队,还有它对地区秩序的调配能力。 例如亚美尼亚。曾是俄罗斯最忠诚的地区盟友,为了帮俄罗斯牵制阿塞拜疆,在纳卡冲突中屡次替莫斯科出头。结果换来什么?关键时刻俄罗斯不出兵、不担责,亚美尼亚彻底吃了败仗。纳卡丢了,脸也丢了。 于是亚美尼亚公开威胁退出集安组织,中亚多国则加快融入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体系。中吉乌铁路立项20年,普京从未点头,俄乌战争开打两个月内即获批动工——这不是中国“更强势”,而是俄罗斯“握不住”。 阿塞拜疆看到的不是机会,而是趋势。 它天然气出口严重依赖欧洲市场,本就是俄罗斯的竞品。俄方过去常借亚美尼亚之手施压它,逼它在“资源走廊”和“对外政策”上让步。现在俄罗斯自顾不暇,欧洲反过来加大了对阿能源进口的比例,阿塞拜疆顺势抬头,不奇怪。 更关键的是,它找好了靠山——土耳其。安卡拉在高加索势力扩张,不再藏着掖着。阿塞拜疆三天两头配合土耳其搞军事演习,甚至直接向乌克兰提供军援,莫斯科看着,顶多抗议两句。 俄军根本抽不出人手,也输不起另一个方向的消耗战。 从航母到高加索,俄罗斯在失去的不是武器,而是战略控制权 “战略收缩”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落在一个核大国身上,分量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国并不靠战役胜负维系其地位,而是靠结构性控制。过去俄罗斯对黑海有航母,对中亚有集团,对高加索有话语权。现在?航母要报废,盟友在叛变,小国在打脸。兵不血刃之下,影响力体系在悄然解构。 普京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但他眼下只能赌乌克兰战场能打出结果,哪怕局部胜利,也好歹保住对外部的威慑力和对内部的掌控力。 不然的话,今天是阿塞拜疆,明天可能就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特朗普重新下注,俄乌战争不会停 特朗普前段时间刚刚停援乌克兰,结果发现俄罗斯并没有因此快速推进,反而陷入“守线保优势”的尴尬局面。现在他又开始重新注资乌克兰战场——不是出于道义,而是看到俄罗斯“露底了”。 俄海军报废航母,中亚反向失控,这让他意识到:俄罗斯已经进入“迟钝期”,是可以下重手的时间点。美国国内军火商、情报系统重新拉回俄乌战线,全速补援——这不是支援乌克兰,而是趁势收割俄罗斯。 特朗普风格一贯如此,不赌输赢,只押筹码。他现在压乌克兰,纯属经济计算:一边给军援,一边等俄罗斯吐血,哪边倒下,哪边就被整包买下。 俄罗斯一边应付战线,一边清空遗产,“库兹涅佐夫”的命运只是个开始。 核武器撑住了俄罗斯的壳,但撑不住它的结构 俄罗斯不是没有底牌,它有核武器,有大宗资源,有疆域空间。但这些不是主动能力,是制衡能力。 当结构系统瓦解、外围影响力失控、内部资源被寡头固化,连一艘航母都保不住的时候,它的“硬撑”看起来就像晚清的“北洋水师”一样,只能靠列强互不相打来苟延残喘。 大国身份不是靠武器数量,而是靠周边秩序是否围绕你转。当这一层层缓冲带塌掉,剩下的“核威慑”,更像是一句没人想听也没人想试的老话。 参考资料: 《阿塞拜疆特种部队突袭俄媒办事处》阿通社 《俄乌战争下的中亚政策松动》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