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要求成员国做好战争准备。
先是北约突然发出警告,称俄罗斯可能在五年内做好攻击北约的准备,紧接着欧盟就在 7 月 9 日宣布了首个战略储备计划,要储备食品、水、燃料和药品等基本物资,说是为了应对潜在危机。这两件事一前一后,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起。
咱就是说,欧盟这是被北约的警告吓到了?毕竟北约的警告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北约秘书长吕特之前就放话,如果俄罗斯对波兰或其他盟国发动攻击,北约将作出 “毁灭性” 回应。可话虽这么说,北约的底气似乎不太足。
美国近年来对北约的态度越来越冷淡,特朗普上台后多次要求欧洲成员国增加军费,甚至威胁说如果哪个国家不付钱,美国就不会在其受到攻击时提供保护。这种情况下,欧盟难免会感到不安,毕竟欧洲的安全长期依赖美国,要是美国真的撒手不管,欧洲该怎么办?
于是,欧盟开始自己想办法。除了这次的战略储备计划,欧盟还在今年 3 月提出了 “重新武装欧洲” 计划,打算调动 8000 亿欧元打造 “一个安全而有韧性的欧洲”。不过这个计划在成员国之间引发了不少分歧。
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国拒绝这一计划,他们希望欧盟提供捐赠而非贷款,以避免增加本国的债务负担。德国则和法国在贷款用途上产生了争执,德国总理朔尔茨认为贷款应该向一些密切合作的非欧盟国家 “开放”,用于采购英国、挪威、瑞士或土耳其等国的军火,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坚持这笔资金应优先考虑欧盟内部订单。
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还不止于此。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虽然同意加强欧洲国家国防能力,但他强调这应赋予成员国权力,而不是增加欧盟官员的权力。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对增加军费开支给意大利公共债务带来的压力表示担忧。这些分歧让 “重新武装欧洲” 计划的实施充满了不确定性。
回到这次的战略储备计划,欧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确保在危机发生时,维持社会运转的必需品,尤其是救命物资能够随时供应。
为此,欧盟不仅要求成员国之间建立协调网络,更好地管理各国库存,识别供应缺口,还计划拟定一份优先储备的医疗物资清单,包括疫苗、治疗药物、诊断工具和个人防护装备。
此外,欧盟早在今年 3 月就建议每个家庭准备一个为期三天的生存应急包,里面要有饮用水、食物和手电筒等。
不过,这个计划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分析认为,欧盟的战略储备计划本质上是对全球化时代崩塌的被动应答。经历了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后,欧洲人意识到依赖外部供应链在极端情况下根本靠不住,于是不得不选择储备制度,哪怕成本再高也要确保本土有一定比例的库存。
但储备不是万能的,一旦危机真的来临,如何分配这些物资、谁优先获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疫情期间,欧盟国家之间就曾上演过 “口罩战争” 与 “疫苗争夺”,法国与德国甚至曾限制医疗物资出口,意大利不得不向中国与俄罗斯求援。如果未来再发生类似的危机,这种情况可能会再次出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的战略储备计划背后,反映出的是一种信任的坍塌。曾经号称 “无边界安全” 的欧盟,如今却不得不警告家庭要准备蜡烛、饮用水和罐头食品,这种转变几乎是对 “福利社会神话” 的正面否定。
民众开始意识到,一旦系统崩溃,政府并不能保证随时响应,什么都可能中断 —— 从 ATM 取款到网购配送,从自来水系统到电信网络。这种焦虑情绪在社会层面蔓延,对欧盟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构成了挑战。
与此同时,欧洲的港口也在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欧洲最大港口荷兰鹿特丹港正与毗邻的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协调预案,为军用物资运输船只预留泊位,并规划战时物资运送线路。
荷兰国防部今年 5 月曾宣布,应北约要求,鹿特丹港须为多艘军用物资船提供装卸空间。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是欧洲大陆备战浪潮的一部分。
欧盟的这些举措,既是对当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回应,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种防范。然而,这些计划能否真正带来安全,还是未知数。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资金落实的困难、物资分配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计划实施的绊脚石。
更重要的是,当危机来临,平民与平民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究竟还能否保持合作?这是比储水储药更艰难的命题。
目前来看,欧盟的战略储备计划已经启动,但它能否在未来的危机中发挥作用,还有待时间检验。而欧洲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此。
从乌克兰前线到红海航线,从能源价格到全球粮食市场,每一项指标都在告诉欧盟:你不能再做 “后花园式” 的地缘政治旁观者,而必须自己动手准备、自己动手求生。这场转型不是选择,而是生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