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交代儿媳蒋英:“那3000元遗产,全给你妹妹月华,她这些年不容易!”蒋英含泪答应,当她去给小姑子送钱时,却遭到了钱学森的大声喝止:“不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9年,夏末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些许潮湿,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一间老式四合院的卧房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屋内陈设简朴,靠墙放着一只有些年头的黄花梨书柜,窗棂上残留着昨夜雨水打湿的痕迹,病榻前,儿媳蒋英一直守着,老人气若游丝,却还惦记着一件事。 这位早年曾在教育部任职的老学者,临终前留下了一笔3000元的积蓄,这笔钱,是政府特批的养老款,在那个年代,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数字,钱均夫原本打算将它留给一直照顾他的养女钱月华,这个姑娘不是亲生的,却对老人尽了百分百的孝心,她丈夫早年在战争中牺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白天在纺织厂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熬药、洗衣,几乎是靠一双手撑起了一个家。 钱均夫心里明白,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这些年最亏欠的,便是这个没血缘的女儿,他把钱交给蒋英,希望她能在自己百年之后,把这笔钱交到月华手里,好让她和孩子们的日子宽裕一些。 蒋英没有多说什么,默默点头,这位出身音乐世家的教授,早年留学欧洲,内心却极为传统,她懂得老人的心思,也理解月华这些年的辛苦,她收好存折,准备等适当的时候将钱送过去,然而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样顺利。 钱学森很快就从科研基地赶回了家中,彼时,他正在大西北参与导弹研发,日夜操劳,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听闻父亲病危,他连夜坐上军用飞机赶回北京,他进屋时老人已经咽了气,蒋英将存折一事告诉了他。 钱学森听完,眉头紧蹙,他没有哭,也没有动怒,只是沉默了很久,随后,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这笔钱不能留给家人,必须原封不动地退还国家。 他的想法很简单,钱均夫的这笔退休金,是国家给予的生活照顾,是属于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如今老人已故,这笔钱就不该再落入个人之手,他认为,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每一分钱都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科研,比如建设。 这个决定让蒋英一时无言,她当然知道丈夫的为人——一向清廉、正直,对国家的忠诚根植骨髓,然而,她也看在眼里,月华这些年的艰难,三个孩子连一双像样的鞋都没有,她试图劝说丈夫,但钱学森态度坚决,他不希望因为个人情感模糊了原则,他说,如果这笔钱留在了家里,他晚上都睡不踏实。 蒋英没有再争辩,她了解丈夫,也尊重他的决定,但她并没有就此放下心事,她知道,月华的困难是真实存在的,而作为嫂子的她,不能袖手旁观。 于是,她悄悄做了一件事,把结婚时母亲送她的一只翡翠手镯拿去当了,又接了几份声乐培训班的课,晚上下课回家时常常已经深夜,这些钱,她一点点积攒,终于凑够了八百块,交到月华手中。 钱学森并不知道这些,他依旧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白天在实验室里忙碌,晚上伏案写报告,生活一如既往地节俭,直到有一天,他去妹妹家吃饭,发现饭桌上竟然多了一盘红烧肉,他留意到月华家似乎过得比以前宽裕了一些,心中泛起疑问,再三追问之下,才得知了蒋英的安排。 他没有责怪妻子,只是沉默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起身去厨房帮着收拾碗筷,后来在他的自述中提到,这一生最亏欠的,是一直陪他吃苦的妻子,以及那个默默尽孝的妹妹。 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初衷,那笔3000元的国家钱,最终被原封不动地退还给了中科院财务室,他甚至亲自签字确认,确保每一分钱都没有留下。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耳中,总理听闻后感慨,说这样的人家,才是真正的“家风正”,特意托人送了一筐山东大枣到钱家,枣筐底下压着一张纸条,写着“家风正,国运兴”五个字,蒋英将纸条裱好,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每次有人来做客,都会看到。 钱学森从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事,他总说:“国家的钱,是老百姓的血汗,不能进自己口袋,”他在美国时,麻省理工学院曾开出两万美元年薪挽留他——那是当时极高的待遇,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选择回国,回国后,他住的是集体宿舍,吃的是普通食堂,甚至有一次因为厨师多打了一勺肉,他硬是站在窗口等着,把肉倒回锅里。 月华靠嫂子送的那笔钱,在胡同口摆起了一个早点摊,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和面、炸油条、卖豆浆,靠着这份小生意,她硬是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大学,她从不在外人面前提哥哥的事,只说:“我哥是搞国家大事的,我们这些家长里短,不值得说,” 信息来源:1969年,钱学森的父亲病逝,临终前交代儿媳蒋英......--海峡新干线.--2024-09-29 22:51·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官方账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