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说要访华,特朗普就逮捕中国公民,中方直接出手,断掉美国后路 2025年6月30日,美国司法部突然宣布逮捕六名中国公民,指控他们通过加密货币洗钱、黑客攻击等手段资助朝鲜武器项目。 这6个人被描绘成一个精心策划“犯罪网络”团伙,又成功让那个美国人对中国起了警惕之心。 7月1日,美国司法部再次出手,两名中国公民被扣上“间谍罪”帽子。美国司法指控他们试图招募美国海军人员充当中方情报员。 可说起盗窃了什么,却没什么核心内容,一看就是设计好的剧本。 要知道,特朗普即将带领豪华代表团访华,这时候冒出这种事情,美国还大肆宣传,为的什么? 有人推测,特朗普是想重演“孟晚舟事件”,借此给自己添加谈判筹码。 来之前,美国拿捏不到中国任何把柄。 有了这个“窃取机密”的事情,美国就能利用舆论让中国让步。 面对密集的司法攻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月1日和2日的记者会上连续亮明立场。 针对首批逮捕,她强调:“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 对于间谍指控袭,她的回应更加犀利:“我们一贯反对炒作所谓的中国间谍”。 另一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欧洲央行论坛上发言:“若关税问题不存在,美国的降息政策早就实施了。”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对等关税”,意外成为美联储降息的绊脚石。 也就是说,美国如今的困境,其实是自己造成的。 更严重的是,美国国会酝酿中的《对俄制裁法案》显露战略短视。 法案规定对“未援助乌克兰且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加征高达500%关税。虽未点名中国,但剑指中俄能源合作的意图昭然若揭。 当美方抱怨稀土供应受阻时,却刻意回避关键事实,中国已构建完整的“稀土出口许可证”体系。这套制度既非全面禁运,也非自由流通。 其实也体现除了中国的为人处世,你不能说我没给的,但是我也不会无限制供应,问就是要管控,这不是美国常用的手段吗? 当美国还在执着关税时,中国已经开辟了新战线。 7月初,外交部长王毅现身比利时布鲁塞尔。在欧盟总部所在地,他与比利时首相德韦弗、欧盟“外长”卡拉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接连举行会谈。 王毅的欧洲行暗含双重深意,一方面,美国“印太战略”在日本受挫后必然转向欧洲寻求支持。 另一方面,中欧经贸的互补性超越政治分歧。中国选择在美国可能发力的关键区域提前布局,用经济合作破解战略围堵。 王毅在布鲁塞尔的会谈桌上暗示,中国稀土管制清单成为科技竞争的隐形边界。中国既以规则重构稀土贸易秩序,又以外交突围破解印太合围。 在全球格局的这盘棋局上,中方一步切断后手的落子,往往比美国十步虚张声势更致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