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5年苏军进军东北时,抗联20支特遣队先期空降东北,几乎全体阵亡。 1931

1945年苏军进军东北时,抗联20支特遣队先期空降东北,几乎全体阵亡。 1931年九一八的炮火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当不抵抗的命令让数十万东北军一夜撤退,整个东北沦陷于日军之手时,民众的抵抗是自发的,也是零散的。 无数义勇军揭竿而起,在辽河两岸、松花江畔与日军殊死搏斗,他们曾让日军的作战日志上频繁出现破袭、交战的字眼。 然而,这股源于血性的力量,终因缺乏统一领导和稳定后援,在日军的残酷绞杀下,到1934年已基本瓦解。热血洒尽,未能改变战局的走向。 就在这片黑暗中,真正的火种被点燃了。中共满洲省委在事变后第一时间发出的《宣言》,提出的组织游击战争,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唯一清晰而坚定的战斗纲领。 正是在这个纲领指引下,杨靖宇、周保中、赵尚志、赵一曼……这些名字,开始与这片土地的命运紧密相连。 他们是播火者,将分散的抵抗力量重新整合,从最初的反日游击队,到东北人民革命军,再到1936年正式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一支真正意义上、有组织、有信念的孤军,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横空出世。 这支军队所面临的,是世界战争史上都罕见的绝境。他们孤悬关外,长期与我党失去联系,几乎得不到任何外部支援。他们面对的是日本关东军的重兵集团和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 从1938年起,日军推行了惨无人道的集团部落政策,将百姓强行迁入设有高墙和碉堡的人圈,企图彻底割断抗联与民众的鱼水之情。 这堵墙,隔开的不仅是军民,更是生命线。战士们以草根、树皮果腹,甚至将牛皮靰鞡煮烂了充饥。 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冬,他们穿着单衣在没膝的雪地里跋涉,许多战士在睡梦中就被活活冻死,再也没能醒来。 在那样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里,支撑他们的是什么?是信念,是对党和革命必胜的绝对忠诚。杨靖宇曾冒死组织两次西征,只为打通与关内的通道,听到党的声音。 赵尚志在给组织的信中写道: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正是这种信念,化作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赵一曼在酷刑面前,留下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绝笔,以冷云为首的八名女战士弹尽粮绝,挽臂投江,杨靖宇孤身一人被数百敌军围困,战至最后一刻,日军解剖他的遗体,发现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 当斗争进入最黑暗的时刻,抗联领导人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充满远见的决定,暂退苏联,保存革命的火种。这不是溃败,而是为了下一次冲锋的蓄力。 1940年起,残存的抗联部队陆续越境,在苏联的帮助下,于哈巴罗夫斯克郊外组建成了一支特殊的部队,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步兵第88旅,也就是抗联教导旅。 这支部队的训练,从一开始就指向了未来的反攻。高空跳伞、爆破作业、情报收集、雪地特种作战……这些科目,就是为最终一战所做的准备。 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游击队员,而被锻造成了具备现代化特种作战能力的尖兵。 1945年8月。随着苏联对日宣战,这柄磨砺了五年的利剑终于出鞘。那20支特遣队,就是刺向敌人要害的第一批刀尖。 他们的任务,是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潜入敌后,侦察日军要塞布防、破坏交通线路、为苏军轰炸机提供目标指引。 哈尔滨纪念馆至今保存着一种特制的抗联香烟,烟盒夹层里就藏着微缩地图。在东宁要塞遗址出土的苏军炮弹残片上,至今仍可辨认出战士们手工刻下的方位标记。 正是这些用生命换来的情报,让苏军的炮火准备效率提升了40%,让坦克部队得以绕开日军预设的陷阱。 他们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的牺牲,为大反攻扫清了障碍,为家乡的解放铺平了道路。他们的事迹,并没有随着生命的终结而结束。 日本投降后,正是幸存下来的抗联将士,迅速抢占了长春、沈阳等54个重要城镇,维持秩序,并向我党转交了日军遗留的120座军火库位置图和满洲工业分布图。 这些至关重要的情报和物资,为后续十万大军挺进东北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后来东北民主联军60%的部队,正是靠这批物资完成了初步武装。 信息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