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没有牛,牛是建国后从美国引进的,它的原型是美国野牛”,这个说法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事实真的如此吗? 最近网上有个说法挺离谱的,说“中国古代没有牛,牛是建国后从美国引进的,原型是美国野牛”。这消息乍一听挺唬人,但稍微动点脑子就知道不对劲。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要是连牛都没有,那田里的庄稼谁来耕?拉车的牲口从哪儿来?更别说那些流传千年的成语、典故了,什么“庖丁解牛”“对牛弹琴”,总不能是古人对着空气编的吧? 先从考古发现说起。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出土的黄牛骨骼,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咱们老祖宗就已经开始驯养黄牛了。再往南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里,7000年前的水牛骸骨和稻作遗迹一起出土。想想看,没有水牛帮忙犁地,古人怎么可能在长江流域开垦出大片稻田?这些实实在在的骨头,可比网上那些没根没据的传言靠谱多了。 古人不仅养牛,还把牛用得明明白白。甲骨文里的“牛”字,画的就是牛头和牛角的形状,旁边还有“牢”字,像不像给牛搭的棚子?《诗经》里写“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说的是牛群里有九十头黄毛黑唇的大牛。周代专门设立“牛人”这个官职,负责管理祭祀、运输、农耕用的牛,连牛角的大小都要根据用途来挑选。最有意思的是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名字里带着“耕”和“牛”,可见牛耕在当时已经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再说说牛的种类。青藏高原上的牦牛,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的独家驯化成果。古羌人早在1万年前就把野牦牛驯化成了“高原之舟”,既能驮货又能产奶,连牦牛尾巴做的“旄”都是古代军队的重要标志。普通牛虽然起源于西亚,但传入中国后,经过5000多年的杂交选育,早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牛”。像秦川牛、南阳牛这些品种,体格健壮、耐力惊人,唐代就已经名满天下了。还有南方的水牛,7000年前就在长江边帮古人犁田,后来还跟着水稻种植技术传到了东南亚。 至于“美国野牛”的说法,更是让人笑掉大牙。美国野牛学名叫Bisonbison,属于野牛属;咱们中国的黄牛、水牛、牦牛都属于牛属,连同一个属都不是。就好比老虎和猫都属于猫科,但谁也不会说猫是老虎变的。建国后咱们确实从国外引进过牛种,比如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但那是为了优化品种、提高产奶量,就像改良水稻品种一样,跟“引进原型”完全是两码事。 说起来,这种荒谬的说法倒像是某些人故意给中国历史“断代”。他们大概以为,只要把中国文明的根基抹黑,就能贬低咱们的文化。可他们不知道,早在5000年前,中国的黄牛就已经在田里拉犁;7000年前,水牛就已经在沼泽里踩出了稻田;1万年前,牦牛就已经在青藏高原上驮起了文明的火种。这些铁证如山的历史,岂是几句谣言就能抹掉的?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驯化动物的故事?或者你觉得为什么会有人编造这样的谣言呢?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