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

1967年10月,保卫人员向许世友报告:司令,有人要见你。许世友吼了一声:不见。当许世友一听是陶勇的4个孩子时,立即叫警卫员去接……

1968年的南京军区司令部里笼罩着沉重气氛,许世友将军坐在办公桌前眉头紧锁。

这位以刚硬著称的指挥官正面临着特殊考验。

他牺牲战友陶勇的四个孩子此刻就站在门外。

当卫兵第三次通报时,许世友突然起身推开椅子,军靴踏在水泥地上的声响在走廊里回荡。

陶勇的孩子们在会客室冻得嘴唇发紫。

最大的男孩张小勇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最小的妹妹缩在哥哥身后。

他们从上海到南京走了三天,脚上的布鞋都磨穿了底。

许世友推门进来时,孩子们齐刷刷站直了身子,最小的孩子被将军肩章上的三颗金星晃得眯起眼睛。

这位被称为"铁将军"的指挥官此刻喉咙发紧。

他记得最后一次见陶勇是在黄桥战役的指挥部,两人对着地图研究到后半夜,陶勇拍着胸脯说天亮前保证拿下东边山头。

现在站在眼前的四个孩子,活脱脱就是年轻时的陶勇模样,尤其是张小勇抿着嘴的倔强神态。

陶勇的人生轨迹在许世友脑海里快速闪过。

安徽穷山沟里饿着肚子长大的放牛娃,十六岁跟着红军打游击,二十出头就当上师长。

抗战时期带着敢死队炸日军炮楼,棉衣里三层外三层裹着炸药包往前冲。

这样铁打的汉子,最后竟会不明不白死在一口水井里。

孩子们带来的噩耗比许世友知道的更残酷。

陶勇妻子朱岚在丈夫死后不到半年就病故,八个孩子里四个还没成年。

张小勇掏出贴身藏着的全家福,照片上陶勇穿着55式将官服,胸前挂着三枚勋章。

许世友的手指在照片边角摩挲,突然转身对着墙壁深呼吸。

第二天清晨,军区后勤处长被叫到办公室。

许世友把写满字的信纸拍在桌上:"这几个娃娃的吃穿用度,照我老许的标准来。"

看着孩子们换上崭新的棉军装,许世友背着手绕他们转了两圈,突然伸手拽了拽张小勇的衣领:"不够厚实,再加件毛衣。"

处理完生活问题,许世友开始谋划孩子们的未来。

他盯着墙上的中国地图看了整宿,天亮时叫来秘书:"给海军刘司令打个电话,就说我老许要送几个好苗子过去。"

张小勇和两个弟弟被安排到东海舰队,最小的妹妹进了军区医院当护理员。

十年后,当张小勇指挥着国产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穿过台湾海峡时,甲板上的海风让他想起许世友送他们上火车那天的嘱咐:"记住你们爹是怎么带兵的!"

其他几个孩子也没辜负期望,有的成了军医专家,有的在科研单位搞技术攻关。

当年质疑许世友收留"问题人物"子女的声音,随着时间推移都变成了赞叹。

有老部下回忆,许世友晚年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两张照片:

一张是和陶勇在孟良崮战役的合影,另一张是八个孩子在军区大院的全家福。

南京军区档案馆里保存着1972年的干部会议记录,许世友在会上说:"培养烈士后代不是施舍,是要给国家留火种。"

这份泛黄的会议纪要边角卷曲,但钢笔字迹依然清晰有力,就像许世友当年给孩子们安排出路时的决断。

2015年抗战胜利纪念日,白发苍苍的张小勇带着全家给许世友扫墓。

他把最新研发的深海探测器模型摆在墓前,轻声说了句:"许伯伯,咱们的海军现在有航母了。"

山风吹过松树林,墓碑上"许世友"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微微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