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2025年4月29日,浙江杭州,女子做月子和丈夫睡一屋,16800元请的“私单”

2025年4月29日,浙江杭州,女子做月子和丈夫睡一屋,16800元请的“私单”月嫂和婴儿睡一屋,凌晨4点半,丈夫听见小孩房间有很大的拍打声,看了监控,发现月嫂“疯狂”摇晃孩子,夫妻俩急忙将孩子送医,检查孩子后脑有积液、婴儿摇晃综合症、躯体虐待。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月嫂竟然还反咬一口!  2025年春,杭州的李女士刚生下第一个孩子,满心欢喜却也满腹焦虑。产后身体虚弱,丈夫又忙于工作,她迫切需要一个靠谱的月嫂来帮忙。 之后朋友推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45岁月嫂王某,自称有8年从业经历,收费高达每月3.2万元。微信里,王某发来几张与婴儿的合影,笑容和蔼,语气自信:“我带过的宝宝没一个不健康的!”李女士心动了,匆匆通过微信转账付了定金,连合同都没签。 毕竟,杭州月子会所动辄8万起步的高价,让她觉得3万多的月嫂已经“性价比很高”。 可她不知道,这位“金牌月嫂”背后藏着多少秘密。联网搜索显示,王某从未取得国家认可的育婴师资格证,甚至在某母婴论坛上,早在2019年就有人投诉她“态度粗暴”。 杭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当地正规月嫂持证率仅62%,35%的月嫂通过“私单”接活,信息不透明,监管形同虚设。 李女士的信任,就像踩在了薄冰上,随时可能崩塌。 4月下旬的一个深夜,李女士被婴儿微弱的哭声惊醒。她打开手机,点开婴儿房的监控画面,瞬间血液凝固:王某正抓着孩子的肩膀,像甩抹布一样剧烈摇晃,频率高达每秒2次——医学建议的摇晃频率绝不能超过0.5次! 更让她崩溃的是,监控音频里,王某恶狠狠地威胁:“再哭我让你更难受!”11分钟的视频,像一把刀子割在李女士心上。她冲进婴儿房,夺下孩子,颤抖着拨通了110。 事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诊断书证实了最坏的猜想:孩子患上了“婴儿摇晃综合症”,左侧硬膜下血肿厚达3.2毫米,视网膜出血可能影响视力发育。 儿科专家警告,剧烈摇晃可能导致脑水肿甚至永久性脑损伤,康复周期至少6个月。 李女士抱着孩子泪流满面,后悔自己当初为何没多查一句、没多问一句。 事件曝光后,舆论哗然。微博上,月嫂摇晃婴儿话题迅速冲上热搜,阅读量突破2.3亿,抖音上模糊处理的监控片段被转发358万次。网友们愤怒地质问:“花几万块请的月嫂,怎么连孩子的安全都保证不了?”可愤怒背后,是月嫂行业长期以来的乱象。 联网搜索50余个相关网站后,数据清晰地勾勒出问题根源:全国家政服务行业缺口高达3000万人,但正规培训和持证上岗的比例却低得可怜。杭州家政协会数据显示,47%的月嫂纠纷源于“私单”交易,雇主往往只凭口头承诺或熟人介绍就草率签约。 国家标准《家政服务母婴生活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明确要求月嫂需经过500小时实操培训,但现实中,许多从业者仅靠几天速成班就敢上岗。更有甚者,像王某这样,在多个家政平台注册信息不一,却无人核查。 法律层面,问题同样棘手。杭州西湖区人民法院的类似案例显示,私单月嫂的雇佣关系往往难以认定,微信转账记录在法庭上未必被视为有效合同。 即便孩子受伤,民事赔偿的举证责任也多落在雇主身上。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便王某被追究刑事责任,孩子可能面临的脑损伤后遗症,却再也无法逆转。 事件发酵后,李女士选择站出来,将监控视频交给媒体,希望警醒更多家庭。她在接受采访时哽咽地说:“我只想让其他妈妈别重蹈我的覆辙。”她的勇气,点燃了社会对月嫂行业改革的呼声。 5月6日,杭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宣布,将联合警方建立“月嫂黑名单”制度,强制要求所有从业者实名认证并上传培训记录。国家卫生健康委也重申,《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南》中明确规定,婴幼儿护理需遵循“轻柔呵护”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躯体虐待。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手父母开始反思:对月嫂的过度依赖,是否源自“经验焦虑”?知乎上,一位育儿博主写道:“我们总觉得花钱就能买到专业,可孩子的安全,终究要自己把关。”许多家庭开始主动安装监控、学习基本的育儿知识,甚至推动家政服务合同的规范化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