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国斥资3000万美元购回一艘报废巨轮,当工程师颤抖着开启舱门时,众人倒吸凉气——即便这是艘被讥讽为"空壳旧船"的废铁,我们仍顶着国际嘲讽声坚持购买。 这艘澳大利亚退役军舰,在悉尼港被嘲笑是“四万吨的铁棺材”。 但中国专家们看到了希望:他们需要这艘船上的特种钢材,来提升国内造船技术。 三十年前,咱们花了三千万美元,买下一艘澳大利亚退役的军舰。这艘船在悉尼港,被当地人笑话是“四万吨铁棺材”,说是艘废铁。可咱们专家眼睛亮了,看中的是这堆“废铁”里的特种钢材,想借此提升国内造船技术。 谈判时,外国专家各种质疑,说这船除了废铁啥也没有。年轻的翻译,一丝不苟地记下了那些专家关于甲板钢材合金比例的分析,这些数据,后来成了宝贵的科研资料。 回国后,黄埔船厂的技术员们,像拆盲盒一样,开始拆这艘“铁棺材”。老王,个老工程师,在厚厚的锈层下,找到了蒸汽弹射导轨。这玩意儿,可是个宝贝!实验室检测结果出来,大家伙儿都乐了:这蒸汽弹射系统的热损耗率,比预期的低多了,技术水平超乎想象。 小李在配电舱,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三相电路图。这图纸,为咱们新型舰船的智能配电系统提供了参考。更让人意外的是,从液压管道里提取的油料样本,居然成了新型航空煤油研发的突破口。 这些技术突破,后来都用在了咱们海军的新型航母上。这艘当初被嘲笑的“废铁”,硬是给咱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提升了咱们的造船水平。 这故事,就像捡漏捡到宝,还顺便打了那些外国专家的脸。多年后,当年卖船的希腊船长,再次见到咱们造的先进战舰,估计下巴都惊掉了。这艘“铁棺材”,最终成就了一段传奇,也证明了咱们的眼光和实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