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金融市场,随着川普一句无意解雇鲍威尔,短暂缓和了弥漫在总统与美联储之间的紧张气氛。然而这场持续数月的权力博弈,远未真正平息。从白宫到华尔街,从货币政策到全球经济,这场较量究竟暗藏着怎样的玄机?

川普上台时,接手的是一个堪称"史诗级"的财政烂摊子。36万亿美元的国债、1.8万亿的财政赤字,还有每年高达1.1万亿的国债利息支出,如同三座大山压得这位新任总统喘不过气。
面对庞大的财政赤字压力,川普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对内,他大力推行削减开支政策,通过裁撤部分政府部门,成功节省了1300亿美元。对外则发起关税战,期望借此让全球为美国财政“输血”。
然而现实并未如他所愿,这两项举措收效甚微,财政困境依然严峻。随着五月、六月临近,2.6万亿美债即将到期,如何以更低利息借新还旧成为当务之急。
在美债市场中,美联储的角色至关重要。截至今年4月,美联储持有4.2万亿美债,占比达12%,其对美债利率的决策,直接影响着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只有美联储能够决定美债的发行利率,这使得川普在融资问题上不得不看鲍威尔的脸色。
为削减美债利息支出,川普持续向美联储施压降息。美财政部数据显示,美债利率每降一个百分点,便能省下900亿美元,降息还能拉动股市,为中期选举积累政绩。然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始终坚守底线,执意将通胀控制在2%以内,对降息请求不为所动。
02.政策分歧:通胀目标的坚守与博弈鲍威尔的坚持并非没有道理。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其霸权地位的根基就在于稳定的通胀预期。一旦通胀失控,美元将失去国际投资者的信任,甚至可能重蹈某些国家货币贬值的覆辙。当前美国3.6%的通胀率已接近警戒线,如果美债实际收益率低于通胀水平,国际投资者必然会大量抛售美债。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回顾历史,严重的通胀曾让多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崩溃。对美联储而言,维持美元信用是首要任务,为此不得不对通胀采取强硬立场。这也解释了为何鲍威尔对川普的降息请求始终不为所动。
但川普也有自己的考量。作为民选总统,他需要在短期内提振经济,为选举积累资本。在他看来,降息不仅能节省财政开支,还能刺激股市和经济增长。双方在政策目标上的分歧,导致这场博弈陷入僵局。
03.深层危机:美债市场的流动性困局这场博弈背后,隐藏着更为严峻的美债市场危机。在2022-2024年的加息周期中,美联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将利率从0.25%大幅提升至5.5%,全球资本却并未如预期回流。
2023年3月,硅谷银行轰然倒下,这场由美债价格暴跌引发的金融地震,撕开了美债市场的流动性缺口。挤兑潮中,金融机构被迫低价抛售美债止损,恐慌情绪迅速蔓延。
此后,全球央行出于不同考量纷纷出手——日本为稳定汇率、中国为保障资产安全,而俄罗斯早因制裁清空美债。据统计,2023年各国央行累计抛售4000亿美元美债,沉重打击市场信心。
更令人担忧的是,36万亿规模的美债中,真正具备高流动性的仅12万亿。当各国央行抛售形成共振,对冲基金爆仓、基差交易失灵,美债市场陷入“抛售-价格下跌-继续抛售”的恶性循环,流动性危机持续加剧。
04.国际角力:欧元的挑战与美元霸权在这场关乎全球货币主导权的博弈中,欧元始终是美元霸权绕不开的对手。自1999年诞生起,欧元区经济整合带来的挑战,就促使美国通过地缘冲突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从科索沃战争打断欧元崛起节奏,到俄乌冲突制造欧洲动荡,背后都暗含维护美元地位的战略考量。

2022-2024年间,美元与欧元的交锋进入白热化阶段。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欧元区深陷能源危机,2000亿欧元资本涌入美国避险;2023年美联储加息引发银行危机被迫暂停,欧洲央行趁机将利率提升至4%,推动欧元兑美元汇率从0.96反弹至1.12;2024年川普胜选后,全球央行持续抛售美债,欧元再度走强,汇率重回战前的1.15。
这场货币拉锯战中,美元体系的脆弱性逐渐暴露。鲍威尔明白,在美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下降息,无异于给欧元让出主动权;而川普既要应对财政压力,又需防范市场恐慌,陷入政策抉择的两难境地。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这场总统与央行的博弈,早已超越个人恩怨,演变成关乎美元霸权命运的关键较量。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当全球储备货币的信誉面临挑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经济走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文本来源 @卢克文工作室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