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年,北宋大将潘美在与南汉的一次战争中,抓捕了几名俘虏。
经过审讯,得知这些俘虏中,有个叫余延业的人,是南汉皇宫的御前侍卫,地位比较高。
潘美对此十分重视,便将余延业送入京城。
赵匡胤接见了余延业,他想见识一下南汉宫廷侍卫的水平如何,便让余延业展示一下射箭。

结果,余延业连弓都拉不开,这让赵匡胤大跌眼镜,便问这是为何,余延业却回答说,我不过是宫中宦官,兼任宫廷侍卫,不会射箭实属正常!
赵匡胤就更好奇了,一个啥也不会的宦官竟然能当御前侍卫,南汉皇帝的安全能有保障吗?
而余延业接下来的一番话,更让赵匡胤感到震惊,他说南汉皇帝荒淫无道,只知道向百姓横征暴敛,以供自己吃喝玩乐,他们杀光宗室、百官,让宦官、宫女当权,现如今的南汉,就连带兵的将军都是宦官!
赵匡胤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国家竟能如此自断臂膀,必亡无疑,便大呼道,“吾当救此一方之民!”
01五代十国当中,南汉并不算很小,巅峰时期占据着广东、广西和海南大片土地。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南上蔡人刘谦靠着军功当上了封州刺史,成为一方大员。
刘谦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刘隐、刘台、刘䶮。
894年,刘谦去世后,在静海军节度使刘崇龟的推荐下,刘隐继承了封州刺史的职务。
896年,刘崇龟去世,嗣薛王李知柔接任静海军节度使,他很欣赏刘隐,便打算带着刘隐及其部众一起去广州,刘隐欣然同意。
在去广州的半路上,广州牙将卢琚、谭弘玘作乱,占据广州,拒绝李知柔入城,李知柔急得就快跳江了。
这时候,刘隐挺身而出,设计杀掉卢琚、谭弘玘,因此得到李知柔的信任,被任命为行军司马。
901年,徐彦若代替李知柔担任节度使,刘隐被任命为节度副使,但不久徐彦若就去世了,遗表让刘隐担任节度留后。
904年,刘隐对把持朝政的朱温进行贿赂,朱温便上奏朝廷,让他当上了节度使,总管岭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此后,刘隐对朱温极力巴结,他的官位也不断攀升,等到朱温篡唐建凉,他又第一时间归顺,因此得到朱温的赏识,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兼任侍中。

此后,刘隐一直奉后梁为正朔,表面上对后梁皇帝唯唯诺诺,却暗中扩展疆土,与周边割据势力争夺地盘,最终占据了广东、广西和海南,成为强大的藩镇势力,他本人还被封为南海王。
刘隐之所以能做大做强,一方面是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让后梁为自己背书,另一方面还在于他本人军事才能出众,而且特别善用人才,大力招揽中原人士到岭南任职,发展了岭南的经济,从而壮大了自身实力。
不过,刘隐的运气很不好,就在他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却在911年38岁的时候去世,因其没有儿子,故而让弟弟刘䶮接替自己的职务。
与刘隐相比,刘䶮的能力差了不少,野心却大了许多。
917年,刘隐见后梁内乱不止,便称帝自立,国号大越,第二年又改国号为大汉,南汉正式建立。
02刘䶮的综合能力虽然不如哥哥刘隐,但总体而言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他继位之初,任用了大量刘隐留下来的有能力的旧人,比如杨洞潜、李衡、倪曙、赵光裔等人,都被他任命为平章事。
尤其是赵光裔,此人能力很强,其家族在唐朝时就是世族,起初他看不起刘䶮出身低,不愿意为其效力。
为了留下赵光裔,刘䶮竟然伪造他的手书,派人把他在中原的家人全都接到岭南,他因此十分惊喜,自此之后全心全力辅佐刘䶮。
在一帮贤能之人的辅佐下,刘䶮将岭南治理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百官各司其职,与混乱不堪的中原相比,岭南简直是人间天堂。
刘䶮自知自己能力一般,所以很懂得猥琐发育,他不但对后梁很恭敬,对周边国家也很友好,为了搞好“邻里关系”,他娶了南楚国王马殷的女儿为妻,并许诺刘氏与马氏世代联姻,算是间接达成了同盟关系。

92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灭了后梁,刘䶮感到十分害怕,便派人出使后唐以打探虚实,在国书中称大汉皇帝致书大唐皇帝。
刘䶮之所以敢如此“放肆”,一是因为他看不起沙陀人,不愿意给后唐当臣子,二是因为他手上兵力多达十数万,且府库充盈,他料想李存勖必不敢贸然进攻。
正如刘䶮所料,使者回去之后告诉他,李存勖没打算进攻大汉,他便非常高兴。
或许是因为好日子过久了,刘䶮到了晚年,开始有些飘飘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广纳嫔妃,沉迷于享乐。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没什么,但刘䶮晚年干得其他几件事,为南汉的灭亡埋下伏笔。
比如,刘䶮晚年猜忌心极强,认为“以士人多为子孙计”,便开始排斥士人,许多人被贬官,士人的地位不断下降。
空出来的官位总要有人接替,刘䶮认为,宦官无牵无挂,能一心一意忠心自己,便大力提拔宦官到前朝任职,以此来取代士人。
这一做法,导致南汉上下离心离德,许多士人投靠他处,成为南汉的敌人。
刘䶮还特别嗜杀,一日不杀人,他就手痒痒,为此他亲自炮制了鼻、割舌、支解、跨剔、炮炙、烹蒸等酷刑,他经常亲自动手施刑、杀人,每次杀人的时候,他都非常高兴,就像看到了美食一样直流口水。

或许是因为刘䶮祖上是商人出身,他身上的商人气息十分浓厚,尤其到了晚年,对钱财的执念相当深,经常派人四处搜刮钱财,还从各地掠夺珍宝用以点缀宫殿。
刘䶮的这些转变,使他变成了一个昏君,南汉的国力和凝聚力开始下降。
并且,刘䶮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上十分草率,他的儿子有19个之多,选择范围其实很大,但他很不负责地选择立长,将实际上的长子刘玢立为继承人。
03942年,刘䶮因病去世,22岁的刘玢继位为帝。
刘玢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毫无才能,长大后经常与市井无赖为伍,因此沾染了许多坏习气。
刘䶮刚去世的时候,尸骨未寒,刘玢不在灵堂前守孝,反而酗酒作乐,与娼女鬼混,还让男男女女脱光衣服,在大殿中行苟且之事。
刘玢继位之后,把美女、美酒、美景当成自己的三大爱好,大臣们经常见不到他,只能去青楼找他,结果十次去,九次他都在。
后来,刘玢觉得这样不过瘾,干脆把青楼女子全部召入宫中,跟自己的狐朋狗友一起分享快乐。
943年,刘玢的弟弟刘晟眼看南汉江山就要付诸东流,便打算发动政变,杀掉哥哥后自立为帝。
为此,刘晟进行了一番谋划,他见刘玢很喜欢徒手搏斗,便找来一些大力士,暗中对他们进行训练,然后介绍给刘玢,刘玢不知有诈,便跟这些大力士一起搏斗,结果遭到偷袭,被残忍杀害。
刘晟继位之后,见兄弟这么多,难免会有人学自己,便打算杀光所有兄弟。
945年,刘晟找借口一口气杀掉五个兄弟,就连帮他登上皇位的弟弟刘思潮也被杀害。

刘晟如此嗜杀,另一拥立功臣陈道庠感到很害怕,他的好友邓伸得知后,便送他一本《汉纪》,他感到莫名其妙,邓伸却说,“蠢才,韩信被杀彭越被剁之事,都记载在这本书里了!”
陈道庠便打算逃走,刘晟不知道怎么得知了这件事,就把他跟邓伸杀掉,然后灭其九族。
947年,刘晟的猜忌心变得更重,连理由都懒得编,直接派人把剩下的兄弟,除了比较老实的刘洪政之外,其他人全部杀掉。
955年,刘晟一不做二不休,为了江山永远在自己这一脉传承,最终把刘洪政也给杀掉了。
如此一来,除了刘晟这一脉大宗之外,南汉宗室被屠杀殆尽,宗室人丁单薄,为南汉灭亡埋下了伏笔。
刘晟不但猜忌兄弟,连大臣也很放心,总担心“刁民要害朕”,便诛杀了不少大臣,尤其是那些反对他的大臣,都被他用残酷刑罚折磨致死。
而在地方,刘晟则喜欢任用酷吏帮自己横征暴敛,导致百姓生活困难,各地都爆发了起义,但都被残酷镇压。
与父亲刘䶮一样,刘晟也特别喜欢任用宦官,许多重要职务都被宦官把持。
一个统计数据是,刘䶮在位时,宦官数量不过三百余人,但刘晟继位没几年,宦官人数竟然达到了数千人之多。
刘晟还荒唐得认为,宫女心思细腻,办事稳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是参照北齐后主高纬的案例,将大量宫女封为官员,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卢琼仙、黄琼芝甚至被任命为侍中,成为了女宰相。

在宦官和宫女的打击下,南汉士人被进一步压迫,人才也在快速流失。
不过,刘晟的运气不错,他趁着南唐攻打南楚之际,果断出兵抢地盘,竟然抢到了七个州的土地,使得南汉的国土达到鼎盛。
史学家认为,刘晟的军事战略眼光其实还不错,只可惜他进一步压榨士人,大量任用宦官、宫女,导致南汉后续发展乏力,日益激烈的社会矛盾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沉重。
04刘晟在位晚期,国力衰退明显,对外征战乏力,而同时期的后周,却在世宗柴荣的率领下开疆扩土,打得南唐没有还手之力,一举平定江北。
眼看天下局势大变,刘晟担心后周下一个目标会是自己,便派人到后周上贡,却在半路上被南楚给拦了下来。
因为这件事,刘晟惆怅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日日买醉,与一帮美貌妃子寻欢作乐,以此来麻痹自己。
956年的一天,刘晟观察星象,对照占星书之后认为大不吉,便对身边人说,“自古以来还有谁能不死,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
于是,刘晟开始更加沉迷酗酒,经常彻夜喝酒,无一日不醉。
终于,在某次喝醉酒之后,刘晟再也没有醒过来,享年39岁,在位15年。
刘晟有五个儿子,他去世之后,长子刘鋹继位,年仅十七岁,别看他年纪小,比之他的父祖,他可以说毫无是处,是标准的昏君形象。

前文提到,从刘䶮开始,南汉皇帝就喜欢任用宦官、宫女,但士人还是占相当比例的,南汉实际上形成了宦官与士人同理朝政的局面。
而南汉的军队,是宦官无论如何都无法触及的地方。
刘鋹继位之后,对朝堂上依然有大量士人感到不满,他认为,士人都有家庭子女,牵挂太多,不能尽心尽力,所以只有宦官、宫女可信。
于是,刘鋹将官僚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宦官、宫女为主的内人,一部分是以文武官员为主的外人。
以此作为指导,刘鋹将朝堂从上到下的官员,都由内人充当主官,士人则充当副职,其实就是做个样子罢了。
比如,在刘鋹的核心决策圈中,主要的三个人是宦官龚澄枢、陈延寿以及女侍中卢琼仙,另有数名宦官、宫女参政,提供决策性参考,至于士人则靠边站。
更夸张的是,刘鋹对将领们不放心,所以将大量宦官引入军队,将他们拜将封侯,就连他身边的御前侍卫,都换成了宦官。
到南汉灭亡前夕,宦官几乎把持了军队,就连中下层的将士,也充斥着大量宦官。
由于刘鋹喜欢任用宦官,导致南汉许多人都只能通过当宦官来进入仕途,哪怕你考上了状元,也要先成为宦官,才能被任命官职。

由于需求量太大,所以南汉的阉割业开始走红,据说北宋灭掉南汉的时候,曾一口气砍掉五百多名阉工。
在刘鋹的操控下,两万余宦官、宫女充斥在各级官府和军队,南汉俨然变成了一个“阉人帝国”,奇葩到让人忍俊不禁。
试想,这样一个自我阉割、自断臂膀的国家,还怎么能够硬气地站起来呢?
05五代十国时期的广州,来自世界各国的人都有,商业十分繁荣,人口也很多,不亚于唐朝时期的长安。
这样一个大都市,自然也是花花世界了,有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美女,也有来自西域的歌姬,可谓乱花丛中迷人眼。
刘鋹就被这大好世界给迷惑了,他继位之后不久,偶然遇到一位波斯美女,便花大价钱买下,取名为“媚猪”,他则自称“萧闲大夫”,不理朝政,全身心投入后宫,与这位波斯美女厮混。
后来,刘鋹又迷上了一个叫做樊胡子的女巫,他不但喜欢樊胡子的绝世容颜,更被樊胡子的巫术所迷惑,于是又将国家大事交给樊胡子处理,龚澄枢、卢琼仙等人则靠边站。
刘鋹还有个爱好让人很难接受,他不但喜欢豺狼虎豹,更喜欢让人脱光衣服与豺狼虎豹决斗。
有时候心血来潮,刘鋹还会将某位大臣扔到斗兽笼中,然后兴高采烈地看着这位大臣在惶恐之中被野兽活活咬死。

由于刘鋹大力排斥士人,重用宦官、宫女,导致国家运转出现混乱,尤其是国库中没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鋹开始加大力度横征霸敛,致使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怨声载道,都希望南汉早点灭亡。
而南汉的军队则更混乱,自宦官进入军队之后,非但没有指挥作战的才能,反而横行霸道,克扣军饷,虐待将士,安插乡党,把军队搞得乌烟瘴气,几乎没什么战斗力了。
国家如此,皇帝如此,岂止令人发指,简直叹为观止。
而刘鋹这位不正常的皇帝,在北方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竟然不按常理出牌,跑到宋朝后面搅局,正常思维根本无法理解。
963年,北宋攻打湖南地区,刘鋹不但不主动联系赵匡胤,奉表臣服,竟然派人北伐,打算趁水摸鱼,结果不但没摸到鱼,彬州还被北宋夺走了。
吃了这么大的亏,刘鋹却不长记性,又在968年出兵攻打北宋道州,似乎在用实际行动提醒赵匡胤,在“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下,可别忘了把南汉排在前面!
当时,赵匡胤正在对付契丹人和北汉,没空搭理南汉,但道州刺史王继勋却很生气,上书请求先把南汉给灭掉,理由是南汉小动作太多,不灭不行。

赵匡胤认为王继勋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但确实无法分兵,他便想了个办法,让南唐后主李煜给刘鋹写一封信,让刘鋹把湖南旧地交出来,这么做其实是在试探刘鋹。
刘鋹固步自封,对南唐选择无视,对北宋也毫不在意,见信后竟然毫无反应,赵匡胤便知道了,南汉这个国家只能动武,其他办法没用。
06由于种种原因,赵匡胤没能灭了北汉,但北汉已经被极大削弱,且在搞定符彦卿之后,藩镇威胁基本瓦解。
接下来,赵匡胤就要要进行下一轮军事安排了,恰好当时抓了几个南汉俘虏,知道了南汉的情况,所以他将南汉定为下一目标。
在赵匡胤看来,南汉三代四位皇帝可谓罪恶滔天,五代十国所有皇帝,就没有几个比得上,尤其是刘鋹,简直无可救药。
为了统一全国,也为了解救南汉百姓,赵匡胤认为,必须先灭了南汉。
970年,赵匡胤下令大将潘美出师南汉,驻扎在白霞。
南汉当时的纸面实力其实并不弱,全国军队加在一起,达到了十几万之多,而潘美麾下将士不过数万人。
如果这么看,潘美似乎并无胜算,但南汉军队的大将或被杀,或被罢黜,掌权的是一帮啥也不懂的宦官,这就另当别论了。

加之南汉宗室被屠杀殆尽,也没人能站出来为国分忧,因此南汉军队看起很强,其实羸弱不堪,弱到潘美都没有想到。
潘美抵达前线后,发现南汉的城墙、护城河都被装饰成为宫殿、水池的模样,完全不具备军事防御能力,而南汉军队的战舰和武器装备,也都腐朽不堪。
得知宋军来攻,刘鋹连忙派遣大军前去支援,结果刚一交战,南汉军队就遭遇溃败,宋军在很短时间里就占领了贺州、昭州、桂州和连州。
得知前线战败,刘鋹竟然不着急,还对左右说,这四个州本来就是湖南的,现在宋军夺走了,应该会满足,肯定不会再继续进攻了!
由此可见,刘鋹愚昧到了何种程度,潘美当然不会就此罢休了,继续向南汉发起进攻,南汉军队几乎形同虚设,他一直打到广州城下,刘鋹这才挑选了十几艘船,满载美女和珠宝,打算乘船跑路。
不过,刘鋹终归没逃走,他一直很信任的那帮宦官,在关键时候出卖了他,竟然夺走他的战舰和财宝,断绝了他的后路。
无奈之下,刘鋹只得向宋军投降,成为亡国奴。
南汉的灭亡,验证了“葵花宝典”终归是打不过“太祖长拳”的,这个存在了54年的国家,原本可以很强大,却用自废武功的方式灭亡,实在是奇葩到了极致。

刘鋹投降之后,把罪责推给宦官龚澄枢,赵匡胤便将龚澄枢斩首,然后赦免他的罪,还任命其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恩赦侯。
刘鋹的没心没肺,在治国上毫无作用,却在亡国后派上大用场,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都没怀疑过他。
与刘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煜,作了很多亡国之辞,结果不明不白死掉了。
在大宋的庇护下,刘鋹过得毫无尊严,但又十分开心,一直活到980年才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