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回忆录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1948年3月濮阳整训,朱老总给华野训话说你们俘虏兵太多了。叶飞说我们靠这么多俘虏兵也能打胜仗。
如果善于思考,大家不难发出一个疑问:国共双方的兵源几乎相同,都是农民。国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比我军还高一些,为什么国军的优势无法转化成胜势,同样的士兵,在国军方面就是打不胜呢?
本文不打算探讨体制、民心、政治方面的,这是世人熟知的,仅就军事方面深入解剖一下这个问题。
一、最凶悍兵团
有人可能会说,解放战争后期,我军的数量质量都超过国民党军了。确然不假,但至少在1947年底之前,国军在各大战场,基本还保持着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有的国军主力兵团,屡屡令我军吃亏。比如邱胡兵团,由第5军和整编11师及其他二流部队配合,组成的一个野战集团。

该兵团第一次成建制出现,是1946年8月,国军组建了王敬久兵团,下辖第5军、整编11师、新21旅和整编75师。主要在徐州和鲁西南地区作战。
这两个军级单位有过几次协同作战,在战役层面实际形成了兵团主干和兵团作战的效果。典型的就是龙凤战役和土山集战役。
龙凤集战役发生于1946年9、10月间,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2、3、6、7纵共约5万多人,与胡琏整编11师和邱清泉第5军展开恶战。据邱、胡两军参战人员回忆,该两军总兵力约7.5万人,但都缺了一个师级单位,邱清泉缺其200师,胡琏缺其整18旅,两军总兵力约在5万左右。
刘伯承指挥的几个主力纵队刚打完定陶战役,伤亡1万余,经过短暂整补勉强恢复实力,再调冀鲁豫军区独立旅助战,总兵力只比邱胡两部多出一点点。
晋冀鲁豫野战军虽无兵力优势,但巧妙地利用了邱胡两部不在一处的战役空隙(其实仅有20华里),以2纵死扛邱清泉第5军之猛攻,以另3个纵队和独立旅围攻整11师。
战斗细节我们下节还要叙述,先讲其大概。邱清泉打不动陈再道2纵5旅的防守,迟迟拿不下龙堌集,无法打开向胡琏靠拢的通路。但晋冀鲁豫野战军围攻张凤集(今名章缝镇),同样攻不动。两边都僵持不下,刘伯承不愿继续打消耗战,遂主动撤出战斗。
此战我军实际未能整建制消灭胡琏部队,战史所云重创第5军,也是略微夸张了些。我军伤亡4300余人,邱胡两军约伤亡5000人,得失相当。
土山集战役发生于1947年9月底,粟裕指挥华野5个纵队,在土山集附近围攻胡琏整11师,邱清泉第5军来援。华野围攻兵力达5个纵队,10余万人,但进攻战术比较粗糙,虽然挟沙土集战胜之余威,打胡琏却处处受制。
华野前不久在南麻战役中进攻受挫,承受重大伤亡,原因是南麻处于山地间,地形易守难攻,且突遭大雨,不利于爆破。土山集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胡琏却能在平原村落中构筑坚强工事,发挥其善于防守和善于用炮的优势,把华野5支主力纵队顶得无可奈何。当然,若不是邱清泉第5军及时来援,整11师势必继续遭受围攻。
这两个凶悍的兵团结合到一起,纵使没有发挥出全力,也能以少打多击退数倍于己的共军部队。
但除了这两场配合勉强达到合格线的战役,其他战役再难见到邱胡合体,是故再难形成令刘、粟首长望风而避的局面。难道蒋记国防部、参谋总部不知道这两支部队厉害?答案很明显不是。
是什么原因,致使两强不能合体呢?
二、邱胡都去哪了
很多军迷朋友大概也知道,国军只有13个美械军,其中又有五大主力,这些主力部队常拿来当作进攻方阵中的箭头、核心、主干,俗称“硬核桃”,用来对付解放军的分割包围战术。
还有一大帮二流三流部队,要靠五大主力、美械军带着作战,所以不能不顾一切地把五大主力集中在一起进攻。
这个原因看似合理,实际并不是最优解。
国军质量参差不齐,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以强带弱作战,在组织纪律比较严明、步调一致的军队可以这么操作。国军近一半部队是旧军阀部队,全面抗战爆发时蒋系中央军仅占18.5%,抗战胜利后蒋系大扩充,也仅仅增加到44.7%,杂牌军数量上仍占一半多。
各大战场也不尽一样,华东、西北、东北战场仍以中央军居多,尤其是东北战场开打之初全是中央军,西北战场胡宗南部队中央军占多数,杂牌的西北陕军为辅,西北马家军相对集中在青宁甘。

华东和中原战场,需要中央军精锐主力带着大批杂牌军作战,加之中央军又有能土木、顾、何等政治派别,派系掣肘严重消耗了各支部队的精力,很难发挥出全部战斗力。
那么只凭这两个主力军抱团,加几个二流军,真能顶住华野或晋冀鲁豫野战军全军规模的攻击吗?
我们看几个例子。
第一个是关于整11师战斗意志的。1946年7月,整11师之整18旅从汉口向徐州乘火车运输,途经开封时,正值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向开封攻击。18旅的先头团53团看到此情况,团长尹俊随即指示该团下车参加战斗。解放军攻城部队腹背受敌,只好撤围而去。53团本无支援该城的任务,而能主动下车参战,其主动精神和斗志实堪赞扬。
第二个是整11师的技战术素质。该师被刘伯承指挥3、6、7纵围攻于张凤集,我军向来做防守时习惯于把重兵摆到前沿,2纵在龙堌集阻击邱清泉第5军时,第一方案就是如此。
刘伯承亲临前线察看时,更改了陈再道的方案,要他搞成纵深防御,层层阻击,后来此法果然奏效。但攻打整11师的阵地时,仍带着惯性思维认为国军也会把主力放在第一线,进攻时才发现,占了外沿阵地战斗才刚开始。胡琏在村庄中央控制了强大的预备队,一有机会就能组织反冲锋。整11师各级干部都有反击的意识,不是坐等防御,所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攻非常吃力,拿下的阵地往往被整11师反冲锋夺回去。
第三是整11师的应变能力。该师因团级单位缩编,感觉不够用,龙凤战役前夕新整补了一个战斗团(由3个师旅直属工兵营组成),由118旅副旅长王靖之率领,驻防于曹家垓。这里距离胡琏的师部只有2公里,是所有方向上防守比较弱的一个点。
刘伯承根据突击战斗的情况判断该团战斗力较弱,遂派队向这里猛攻。这是我军惯用的抓住弱点打进而扩大突击面的打法。胡琏查知这里被针对性攻击,虽然师部较危险仍不慌乱,还对上校作战科长陈家珍称赞刘伯承情报做得好,居然能找到整11师最脆弱的防御点位。
王靖之指挥这个团仍然拼死阻击,打到黎明,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势顿挫,又有敌机前来轰炸,只好撤走。整11师在抗战中迭经血战,这种应变能力是实打实锻炼出来的,比之二流部队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整11师在土山集抵御华野5个纵队围攻,打法与张凤集之战机似,仍是据屋逐村防守,并且抓住华野部队战术粗糙一味猛攻的特点,对其造成重大杀伤,迫使粟裕不得不放弃歼灭企图。
华野打土山集或许有战术粗糙的问题,但打张凤集基本使出全部功力,刘伯承把该用的兵力都用到点子上,118旅的防线几乎被攻破,整11师师部受到威胁,但即使打成这样,仍然无法撼动整11师。这样两个军组合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讲,在1947年全年,都可以对抗晋冀鲁豫或华野大部分主力。
但邱胡两军并没有继续合力作战。龙凤战役后,邱清泉第5军继续在鲁西南作战,攻下嘉祥、巨野、鄄城,渡黄河北上在豫北作战,嗣后又返鲁西南。1947年春夏之际参与沂蒙山区作战,孟良崮战役期间远远在莱芜配合支援,其后在土山集短暂与整11师合作。其余时间均在鲁豫交界一带作战,至淮海战役前始加入徐州剿总序列。
整11师被当成救火队,鲁西南作战后调至苏北,参加了沂蒙山地区作战,旋又扫荡鲁中,在南麻、土山集打了两场胜仗,又调到大别山区追击刘邓大军。淮海战役前夕加入华中剿总序列。
三、东北也有类似问题
国军不把两支主力放在一起,在东北也大差不差。
新1军和新6军两军合体作战,在东北是王炸存在。但自第二次四平战役后,新一军新六军全部分散开,各顾一边,甚至军以下单位也往往分开作战,导致优势逐渐丧失,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我们站在后见者的角度,自然知道这样做不对,那为啥当年国军要实施这种打法呢?
并不能以一个蠢字概括。主客观层面都有问题。
主观问题主要是派系斗争,派系矛盾、互相掣肘、见不得别人好,是国民党的政治痼疾。这一痼疾延伸到军队,将领们也有样学样,宁死贫道不死道友。以至于大家互相形成惯性认知,把有些本来只是纯粹的军事问题,也归结到派系斗争上。
比如龙凤战役。胡琏抵挡刘伯承猛攻时,连续急电让邱清泉来救。邱、胡两部有线电话被炸断,胡琏不顾泄露情报的危险,用无线电报话机和邱清泉通话,要他发兵增援。邱清泉指责胡琏胆小,不配当黄埔军校的学生。胡琏则大骂邱清泉自私,保存实力。陈诚闻讯,怕自己的起家部队有失,也连连忙能过徐州陆总打电报强令邱清泉增援,他也认为邱是保存实力。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参战将领的回忆不能发现,整11师虽然处处受攻,但很多地方都是刘伯承的疑兵之计,参战兵力毕竟不多,不能做到处处上主力,后来整11师打着打着也发现了。
邱清泉虽然有不救友军的恶习,但第5军并非假打,也在真打。胡琏指责邱清泉为何只用45师打,而把96师控制着不动。这一点未免求全责备,第5军处于攻势状态,急切之间并不能判明对面有多少兵力,控制一定预备队是应有之义——当然邱清泉留的预备队有点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派系成见。
上下各级将领,都以派系利益为先。两支实力伯仲相侔的部队搭配起来,大眼瞪小眼互相不服气,不太容易打好。若是精锐主力搭配二流部队,就算二流部队有怨气也得忍着,大家一起供着精锐主力打,靠绝对实力差来约束派系偏见,算得是一种牺牲整体战斗力换取减少内耗的不是办法的办法。
客观层面,即国军的军事战略,不重打击敌之有生力量,而重攻城夺地。其党治涣散、基层组织垮弱至于无法掌握乡村,这是政治层面的问题,本文不多论。延及军事,政权既无法下乡,只能靠军队来打,也是不得不然。
设若1947年下半年,国军仍保持精锐主力组团进攻,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追着华野中野主力打,局面又是一个模样。
比如华野七月分兵后,事实上给国军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但国军也跟着分兵,邱清泉等部兵力与挺进豫皖苏的华野西兵团纠缠,范汉杰又率胶东兵团打许谭兵团。如果置胶东于不顾,把全部主力调到豫皖苏追着粟裕打,不给粟裕挺进豫皖苏建立广大根据地的机会,即使无法打掉华野主力,至少破坏根据地生存、限制华野主力规模甚至吃掉几个纵队,当能奏效。
国军决策层观念形成定势,观念之改最难,哪怕到了淮海战役前夕,国军终于从攻城夺地观念中稍有更改,组建了超地域的主力兵团,其战略方案仍是以保卫大城市为依归,怎能与解放军灵活高效的打法相比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