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日军

日本专家曾言:一旦战争爆发,日军将对中国军舰发起“三重打击”。恐怕这个又得是有条

日本专家曾言:一旦战争爆发,日军将对中国军舰发起“三重打击”。恐怕这个又得是有条

日本专家曾言:一旦战争爆发,日军将对中国军舰发起“三重打击”。恐怕这个又得是有条件的,解放军站哪儿别还手,西方人一直抱着这种诡异的逻辑,真的打起来恐怕日本一重都没有,所谓的“三重”,只是对方想的太多了。
大家知道吗?日本投降后,杭州人有一个非常气愤的举动,他们把苏堤上的樱花树全部

大家知道吗?日本投降后,杭州人有一个非常气愤的举动,他们把苏堤上的樱花树全部

大家知道吗?日本投降后,杭州人有一个非常气愤的举动,他们把苏堤上的樱花树全部砍掉,连根铲除。因为老百姓认为樱花是日军的侮辱,忍无可忍,所以才有了这个“断樱”的故事。其实樱花是美丽的,但是美丽的樱花是日本人的象征。老百姓宁愿选择美丽的桃花和柳树,也不愿看到象征着日军的樱花。苏堤本来就是一条极具雅致的美堤,一直以来都是桃树、柳树、碧波荡漾,游人如织,这里是杭州最著名的景致之一。在杭州人的眼里,樱花从来都不是美丽的,因为它代表着日本人。如今,杭州人种上了桃树和柳树,苏堤恢复了往日的景象。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杭州人民骨气的表现,更是反抗精神的体现,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是不屈不挠的态度。大家对此怎么看?
看到电影《731》这一段时,电影院就有好几个人控制不住出去呕吐了,不是因为充满各

看到电影《731》这一段时,电影院就有好几个人控制不住出去呕吐了,不是因为充满各

看到电影《731》这一段时,电影院就有好几个人控制不住出去呕吐了,不是因为充满各种暴力的画面,也不是因为血腥,而是因为731部队的毫无人性!好多人看731之前,已经看到过一些画面,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你真正进去看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感到冲击。尤其是看到日军实施完暴行后,几个高级军官坐在餐桌前大快朵颐,还喝着红酒,那个场面的对比简直太讽刺了。就是这一幕,让很多人受不了产生生理反应。看到电影方在社交媒体放出的731部队的一日三餐标准后,更是让人难以接受。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血腥,因为相比较遇难者的遭遇,电影可能连三分之一的悲惨都拍不出来。导演赵林山,您11年的坚持没有错,向您致敬!
刚刚刷到一个直击心灵的短视频,很想分享给大家:一个学生问老师:“那些抗日战争

刚刚刷到一个直击心灵的短视频,很想分享给大家:一个学生问老师:“那些抗日战争

刚刚刷到一个直击心灵的短视频,很想分享给大家:一个学生问老师:“那些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的先烈们,知道我们最终会胜利吗?”视频里老师没立刻回答,先是低头揉了揉教案角,再抬眼时,眼里的光比平时软了不少。他没讲课本里的大道理,反而给孩子们讲了个自己爷爷的旧事——抗战那会爷爷才十五岁,跟着村里的游击队在山路上埋地雷,有次为了引开搜山的敌人,一个姓王的战友突然往反方向跑,边跑边喊“别让小鬼子找到咱的人”,最后再也没回来。老师说,那战友跑之前,兜里还揣着个没来得及给妹妹的红绳,后来爷爷找了好多年,也没找到能托付红绳的人。老师顿了顿,指了指教室窗外的老槐树:“你们看那棵树,抗战时它就长在这,炸弹炸过、炮火熏过,可它就是没倒。先烈们可能不知道1945年8月15日这个胜利的日子,也不知道后来咱们能有高楼、有高铁,更不知道现在咱们拿着手机就能跟千里外的人说话,但他们知道一件事——不能让日本人把咱的家拆了,不能让咱的孩子再当亡国奴。就像杨靖宇将军,冻饿了几天几夜,肚子里只有棉絮和树皮,敌人劝他投降,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你看,他们要的从不是‘胜利’这两个字,是‘中国还在’,是咱们能守住自己的根。”我看完这个视频,突然想起去年去县城纪念馆的事。展柜里放着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衫,旁边的卡片写着“战士张某,1942年牺牲,年仅19岁,遗物只有这件衣服和一封没寄出去的家信”。信上的字歪歪扭扭,却看得人鼻子发酸:“娘,等把鬼子赶跑了,我就回家给您盖新房子,再娶个媳妇,让您抱孙子。”那天我站在展柜前好久,突然明白,先烈们的“胜利”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就是娘能住上新房,就是年轻人能安心成家,就是咱们能守着自己的土地好好过日子。现在有时候刷到些离谱的内容,有人穿着日军军服在抗战遗址拍照,还有人说“都过去这么久了,记着有啥用”。每次看到这些,我就想起视频里老师说的话:“不是要大家天天哭着念过去,是要记得,你现在能安安稳稳吃一顿热饭,能放学路上追着打闹,能对着手机笑出声,都是有人用命换的。忘了这个,就对不起那些没来得及吃一顿饱饭、没来得及见家人最后一面的战士。”视频最后,那个提问的学生没再追问,只是悄悄从笔袋里拿出支红笔,把书桌角贴着的“爱国”两个字又描得深了些。我把这个视频转发给了朋友,她说看完想起爷爷教她唱的《松花江上》,以前总觉得歌词绕口,现在终于懂了“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里的盼头。其实我们现在的每一次平安相聚,每一次为祖国骄傲的瞬间,每一次把历史讲给下一代听,都是在告诉那些先烈——你们想要的,我们都有了;你们守护的,我们还在好好守着。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被包围,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谁知旅长彭明治却突然下令: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被包围,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谁知旅长彭明治却突然下令: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被包围,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谁知旅长彭明治却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跟我打回去,全歼日军!”这一声令下,原本已经准备撤离的部队,掉头反冲敌阵,没有人迟疑,几小时后,一支日军小股部队被全歼,战场上静得只剩下风吹树叶的声音。这看似疯狂的决定,其实背后藏着一位指挥员对战争节奏的精准判断,也藏着一支部队对战斗本能的信任。彭明治并不是凭直觉来指挥,他是黄埔一期出身,打惯了硬仗,他之所以突然下令回头,是因为日军的火力密度和阵地布置让他感觉“不对劲”。用他后来的话说:“如果是主力部队,火力分布应当更均匀,阵地布防也不会这么草率。”就像你去菜市场,看到一盘鱼特别便宜,看着像鲈鱼,但没有鱼鳞,这时候,有经验的人就知道,这不是鲈鱼,是别的鱼冒充的。彭明治看到的“敌军阵地”,其实就像这盘“假鲈鱼”,细看之下破绽百出,他没有被表象吓住,而是顺着这些“异常”,做出一个冒险却精准的判断。很多人不理解,明明已经跳出包围圈,为什么要再回去冒险,其实战争就像下棋,有时候“撤退”不是退,而是换个位置看棋盘。彭明治当时意识到,眼前这支日军并不是主力,而很可能是一支“钓鱼部队”,他们是被派来诱使新四军暴露主力,方便后方的日军主攻。而此时日军主力还没赶到,这支“钓鱼小队”孤立无援,如果能迅速回身歼灭,不仅能破坏敌人计划,还能抢回一点战略主动权。新四军掉头之后,利用地形迅速包抄,敌军并没料到这支“刚逃出来”的部队会再次反扑,阵脚很快被打乱。战斗持续了不到两个小时,日军小股部队被全歼,缴获轻重机枪十余挺,弹药若干,还有几份作战计划文件。这场小胜虽然战术规模不大,但意义极重,它打乱了日军原本的“围歼—围捕”节奏,也让新四军主力得以在更安全的位置重新布防。1941年对新四军来说是极其艰难的一年,皖南事变刚过去不久,部队士气受挫,物资也极度紧缺,日军则趁此大举南侵,企图切断新四军与地方根据地的联系。在这种夹缝中求生的局面下,每一场小规模胜利都像一口喘气的机会,它不只换来地盘,也换来信心。根据时任第三师参谋处提供的战后统计,1941年下半年,新四军在中小战斗中共击毙日军1800余人,损失控制在600人以内,这种“高效率低损耗”的打法,正是彭明治们一线指挥员苦心琢磨出来的。彭明治晚年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这场战斗时说:“那不是我聪明,是日本人太自信,他们以为我们只会逃,不会反扑。”他说的轻松,其实背后是极高的风险,万一判断失误,日军主力提前赶到,那就不是“歼敌”,而是“自投罗网”。这场战斗在官方战史中记录不多,仅作为“局部反击战”一笔带过,但在三师七旅的老兵回忆录里,却是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一次。不是因为歼敌多少,而是因为“打赢了一场不该赢的仗”,有老兵后来写道:“那次我们是用胆子和脑子一起打的,不是靠命。”战争不是电影,不总是你追我赶的大场面,很多时候,决定胜负的是一个瞬间的判断,一次不合常理的回头。彭明治“打回去”的决定,看似疯狂,却精准命中敌军破绽,这种“关键时刻掉头反扑”的勇气,靠的不是冲动,而是经验、分析和对士兵极深的信任。主要参考资料:《新四军战史资料汇编》、《彭明治将军口述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整理
影片《731》放映结束后,部分观众因情绪与生理上的强烈不适而提前离场。引发反应的

影片《731》放映结束后,部分观众因情绪与生理上的强烈不适而提前离场。引发反应的

影片《731》放映结束后,部分观众因情绪与生理上的强烈不适而提前离场。引发反应的主要原因并非直观的视觉刺激,而是电影对日军所谓“健康检查”这一名义之下完整操作流程的揭露。片中呈现了平民王永章被强制带入特定区域(日方称为“特设监狱”)的情节。日军以“仅需抽血即可获得自由”为诱饵欺骗受试者,实则实施持续抽血直至致人死亡,再将其遗体置于极端低温环境中进行人体冻伤实验。导演并未直接展示残酷画面,而是通过冷霜凝结的柜门等意象传递出极大的心理压迫感,成功引起观众席中普遍的震惊与压抑情绪。据导演赵林山基于多年档案研究指出,731部队真正残酷之处不仅在于细菌武器的研制,更在于其系统性的“活体杀伤实验”——例如以活体人员作为测试对象,评估子弹的实际杀伤效果。影片未刻意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聚焦于被迫排队领取所谓消毒用品的人群;而这些物品名义上用于消毒,实则是为随后进行的活体解剖操作做准备。影片结尾字幕亦揭示了一段历史:战后美国以获取该部队实验数据为交换,为其主要负责人提供豁免审判的待遇,主导者石井四郎直至67岁才离世。尽管有评论认为该片气氛过于沉重,但真正令人压抑的并非电影本身,而是那段真实发生的历史。正如片中一句台词所言:“他们将其称为科学,而我们视之为地狱。”731历史电影731大电影731日本罪行定档731电影日本731部队731电影票731遗址旧馆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

2025年9月18日,电影《731》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细菌实验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凭借其敏感的题材、震撼的叙事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成为近期影坛最受瞩目的作品。截至上映前一日(9月17日),其预售总票房已突破1亿元,猫眼、灯塔双平台“想看”人数累计接近700万,不仅刷新历史题材影片预售纪录,更在猫眼平台超越《唐人街探案3》,登顶“想看榜”首位。
5200名美军,1.4万名日军,恐惧了?美日再次举行联合演习,我们反制不是空

5200名美军,1.4万名日军,恐惧了?美日再次举行联合演习,我们反制不是空

5200名美军,1.4万名日军,恐惧了?美日再次举行联合演习,我们反制不是空话,让美日尴尬,所谓战略自信就是笑话,越军事演习,越不自信,中国直击要害,太尴尬了。9月16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9月11日至25日,美陆军与日本自卫队将联合演习,代号是“坚毅之龙2025”,美军出动5200名,日本1.4万名陆战队员。让人不理解是,这次军事演习在我们阅兵之后一周,这恰恰说明,美日不自信,我们展示三位一体打击能力,全球覆盖,让五角大楼彻夜难眠。美军特朗普已有战略收缩打算,他不断要求欧洲增加防务预算,日本增加更多的责任,而自己却不断后退,盟友看的清楚,特朗普不自信却还在硬撑,大家觉得,他还能演到什么时候?
解放军攻台,最难攻破的是1945年,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人所造成的“地下迷宫

解放军攻台,最难攻破的是1945年,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人所造成的“地下迷宫

解放军攻台,最难攻破的是1945年,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人所造成的“地下迷宫”!整座火山岛被日军挖成了蜂窝煤,18公里长的坑道连着混凝土工事,日军躲在3米厚的墙后面,用大炮和冷枪把美军打得头都抬不起来,美军为了清剿这些“地老鼠”,连喷火坦克都用上了,推土机直接把坑道口给堵死,硬是打了36天,伤亡比1:1.23,比日军还多!70多年过去,台海局势里居然冒出了硫磺岛的“影子”,台军从80年代就开始“挖山”,花了400多亿新台币在中央山脉里修了个“佳山基地”,把250架战机藏进山肚子里,隧道里弹药库、油库、2500米长的跑道全有,还能直接通到花莲机场。更绝的是,他们把苏花高速公路修成备用跑道,混凝土厚度和机场一样,战机20分钟就能起飞。这还不算完——台军在中央山脉东边挖了一堆暗堡,“雄风-3”反舰导弹平时藏在洞里,战时推到悬崖边发射,弹道弯得像蛇,解放军导弹得先翻过山再往下冲,难度比打平地目标高十倍!台军这套玩法,简直就是硫磺岛的“升级版”,日军当年靠混凝土和坑道拖时间,台军现在玩的是“体系防御”:佳山基地周围25平方公里内,9处防空导弹阵地织成网;无人机和“雄风-2E”巡航导弹配合,专打解放军登陆舰队的指挥舰。甚至把捷运系统变成运兵通道,“云豹”装甲车藏在地铁站里,等解放军进城后突然冒出来打伏击,美军都警告过:台军可能把中央山脉挖成“地下长城”,让解放军头疼。但历史告诉我们,再硬的乌龟壳也挡不住时代的铁锤,解放军的应对手段早就升级了:东风-15C钻地弹能穿透61米混凝土,台军3米厚的工事在它面前像纸糊的;电磁脉冲弹一炸,整个山脉的电子设备全瘫痪,指挥系统直接“瞎眼”。温压弹往通风口一丢,坑道里的氧气瞬间被抽干,日军当年靠“精神胜利法”硬撑,台军连这招都没机会用,更关键的是,现代战争讲究“体系破击”,火箭军先用钻地弹封死坑道口,无人机群在天上巡逻,发现哪个洞口冒烟就来一轮精确打击,连美军喷火坦克的活都省了。说实话,台军这套“地下防御”看着吓人,其实全是漏洞,所有工事都得靠电和通风系统,解放军一颗石墨炸弹就能让整个电网瘫痪,山洞里的“小型医院”和“指挥中心”瞬间变成闷罐子。更搞笑的是,台军把城市防御和山地防御连成网,可现代战争最忌讳“分散兵力”——解放军的远程火箭炮和无人机群能覆盖整个登陆场,台军分散的火力点反而成了“活靶子”。其实,台军心里也明白:他们真正指望的不是山洞,而是美国的“保护伞”,但历史早就证明,再硬的防御也挡不住时代的洪流,硫磺岛的日军以为地下堡垒能万世永存,结果被美军的推土机碾碎。台军想靠挖山来延续“台独”幻想,就像用筛子装水,窟窿早就被解放军的反制手段戳得千疮百孔。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山洞里,而在人心和实力上,等解放军的钻地弹炸开洞口时,那些躲在阴影里的人才会明白:他们手里的“土办法”,早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
1949年12月25日,国民党中将李振率部起义,在谈判时,见解放军干部都很年轻,

1949年12月25日,国民党中将李振率部起义,在谈判时,见解放军干部都很年轻,

1949年12月25日,国民党中将李振率部起义,在谈判时,见解放军干部都很年轻,脸色大变说:“你们不讲信用,我要见刘伯承司令员。”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刘伯承虽然年少,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决定投入到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事业中,投身于军队。1912年,他进入了将校学堂,开始了自己的军事学习。1913年,刘伯承随川军第5师参与了四川讨袁之战。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向前,表现出了超凡的胆略。即便如此,他自己却并不为这段经历感到骄傲,多年后,他曾自嘲道,那时的自己只有勇气,却缺乏谋略。战后,刘伯承的名声逐渐传开,但他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反而不断总结经验、修正缺点。1916年,刘伯承的军事生涯经历了他的一次重大转折。那年3月,刘伯承在重庆丰都地区指挥与北洋军阀的激战时,不幸负伤,子弹击中了他的眼部。伤势严重,但由于刘伯承在军中的崇高威望,士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将他救出。受伤后,医生为他实施手术,但刘伯承拒绝全身麻醉,因为他担心麻药可能会影响到大脑功能。在手术过程中,他忍受着剧痛,冷静地计算着每一刀的次数。医生对他的坚韧不屈表示震惊,并称他为“军神”。这次重伤不仅没有削弱刘伯承的斗志,反而促使他进一步深入思考军事战略,并在之后的岁月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指挥才能。1923年,刘伯承因伤在成都疗养期间,结识了杨闇公和吴玉章等进步人士,受到他们新思想的影响,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红军的一员。随着岁月的推移,刘伯承的军事才能愈加突出。1928年至1930年,他被派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水平。回国后,他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并屡屡取得辉煌战果。在红军时期,最为显赫的战役之一就是1932年面对国民党第四次围剿时的表现。当时,国军派出50万兵力围攻红军,而红军只有4万人,形势极其危急。然而,刘伯承和他的部队通过巧妙的战术,以小部队佯攻、大部队伏击敌人,最终成功重创国军的主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继续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37年10月,日军猛烈进攻晋东地区的娘子关,国民党军队在多方面遭遇困难。此时,作为八路军129师的师长,刘伯承针对局势迅速做出了决策,指挥386旅前往并设伏在七亘村,伺机对敌进行反击。在一次战斗中,刘伯承巧妙地利用了“重叠待伏”战法。当日军的辎重部队在七亘村附近露出破绽时,386旅的部队首先放过了敌军的前卫部队,然后猛然发起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白刃战,刘伯承的部队几乎将日军全歼。两天后,日军再次在七亘村出现,企图再次渗透至前线,没想到再次遭遇了刘伯承精心布置的伏兵。此次伏击同样以巨大的成功告终,数百名日军士兵和大量军需物资被缴获,刘伯承凭借这一战法,让日军感到十分棘手。除了在七亘村的两次伏击,刘伯承在抗日战争中的其他战役也同样令人称道。他在神头岭、晋东南的反围攻战斗中屡次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在百团大战中,他灵活多变的战术安排,使得他所率领的部队成为日军难以捉摸的对手。日军不得不承认,刘伯承的部队出没如鬼魅,每次他们前进,刘的部队就迅速消失,而当他们停下脚步时,刘的部队又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他们面前。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刘伯承的军事才能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到了战争结束时,他已经成为晋冀鲁豫军区的司令员,指挥数万大军。1949年,刘伯承负责组织南京军事学院,培养了大量的军事指挥人才,这为中国的军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的指挥风格依然保持了其一贯的灵活性与高效性。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他提出“攻弱则强者亦弱,攻强则弱者亦强”的战术原则。在多次战役中,刘伯承领导的部队都取得了重要胜利,如龙海反击战、定陶战役等,都令敌军胆寒。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刘伯承通过精妙的战术布局,在巨野、金乡、鱼台等地接连歼灭敌军,直至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联系枢纽,彻底打乱了敌方的防线。1950年代,刘伯承不仅参与了战术制定,还深入研究和分析敌军的动向,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建议。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时,刘伯承凭借其丰富的战争经验,成功制定了应对印军的战术方案,化解了印军的进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直至1982年,因健康原因,刘伯承辞去了一切职务。四年后,他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