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出版物进行印刷与发行之前,都必然要历经三审三校的流程。而学生用于学习的课本以及课外读物,更需秉持高度严谨的态度,容不得丝毫差错。学校所发放的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与学习的重要依据。曾经,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对课本上的内容几乎毫无保留地信任。然而如今,部分内容却让家长感到困惑,连常识性的问题都出现错误,实在难以想象编写以及审校人员在工作时是否足够认真负责,他们又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
一位小学生家长指出,一年级语文课外读物《秋收》这篇课文存在两处显著错误。其一,麦子成熟并非在秋季,从严格意义来讲,收割麦子不属于秋收范畴。其二,成熟的麦子不会出现“被压弯了腰”的情况,能被压弯的是稻穗,而非麦穗,这都属于常识性内容。
课本中“春种秋收”的概念,容易给大家留下刻板印象,可实际上并非所有庄稼都是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麦子分为春小麦和秋小麦,而且因不同地区气候环境各异,种植与收获时间也有所不同。北方一年一熟,所以是春种秋收,但南方的情况就大不一样,家长提出质疑也在情理之中。严格来说,这或许算不上绝对错误,不过老师授课时应当向学生讲解地域差异,不能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就忽视常识问题,不然极有可能闹出笑话。
至于家长提出的第二个疑问,确实存在瑕疵。大多数麦穗即便成熟,也只是有微小弧度,并不会明显“低头”,而明显低头的是稻穗,不常接触农作物的人确实容易将二者混淆。文学界常用麦穗来形容谦卑之人,主要源于法国作家蒙田在《随笔集》中的一段话:麦穗空瘪时,总是挺拔地高高昂着头;麦穗饱满成熟时,总是呈现出温顺模样,低垂着脑袋。由此,麦穗便成了谦卑的象征,却很少有人去核实这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南方家长抱怨,课本都是北方专家编写的,学生难以理解。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主要关注表达与意境,不必过于较真,毕竟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不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但课文还是应当严谨些,学生写作文时,将麦穗改成稻穗会更严谨。对于“春种秋收”这类刻板印象,南方家长感触颇深。每次孩子写与季节相关的作文时,家长都颇为头疼。有些南方城市四季如春,根本没有课本中描绘的秋风扫落叶的景象,冬天也不见皑皑白雪。要是学生如实描写,根本难以判断到底是哪个季节,这样很难拿到高分,总不能为了得分就让孩子编造内容吧。
家长吐槽课本由北方专家编写,南方学生在这方面处于劣势。难道不同地域的学生要使用本地专属课本,考试大纲也需因地制宜?这倒也能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只是各地若分别编写课本和读物,就难以像过去那样,集合全国各领域专家研讨确认无误后再印刷发行。缺少严格监管,就容易产生问题。比如编写这篇课文以及参与所有审校工作的人员,若是都是北方人,或者缺乏生活常识、不了解农作物,就可能导致错误出现。
我国地域广阔,无论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跨度都很大,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气候环境各不相同。以往可能因信息传播受限,无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世界,如今时代不同了,理应让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真实的样子。这也对文学作品和课文的严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部门都应高度重视,不能忽视审校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存在问题的课文,应尽早删除或修改。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做好相关讲解,这不仅体现了教育的严谨性,更彰显了教育的进步。
最后要说的是,以往家长或学生对课本内容有质疑时,完全可以通过正规合理的途径向有关部门反馈,或者与老师交流探讨,而不是私下质疑课本的正确性,否则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厌恶学习。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能提出疑问的学生或家长说明他们在积极思考,从原则上讲,比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的学生要强得多。在发展过程中,不怕出现错误,只要能够知错就改,便是进步的体现。今日话题: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应该删除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