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潜规则,不要介入父母的因果

我们的那些事儿 2025-04-26 10:01:15

人有一个良知共性,就是偏向弱势群体。

父母每次吵架,女方看似弱势。

儿女自然会心疼妈妈。

长大以后才发现,夫妻间没有哪一方是弱势,只有解不开的疙瘩。

古人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也可以理解为,你不是父母,又怎会懂父母的爱恨情仇。

父母于子女是亲情。

夫妻本身夹杂了太多“情”——友情,爱情,亲情。

有时候儿女觉得——我妈妈(爸爸)太可怜了,怎么会跟他(她)结婚呢?

父母吵架吵到激烈时,儿女愤怒的说——你们不如离婚算了。

长大后,坚决不想过父母那样的日子,结婚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夫妻恩爱和睦,永远不吵架。

过上日子才发现,不吵架的夫妻乃是神话!

别看父母吵了一辈子,但他们的感情很深很深。

也不要觉得,父母的感情是靠“你”维持的——“我要是没有孩子,早就和你离婚了。”

儿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父母在想离婚时不离婚的一道屏障。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事业有成,却仍然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

她试图用金钱和权力去弥补父母的不公,甚至介入父亲的养老问题、哥哥的婚姻矛盾。然而,她的干预并未让家庭关系变好,反而激化了矛盾。

直到她学会放手,让父亲和哥哥自己去承担因果,家庭关系才逐渐缓和。

子女无法替父母承担他们的人生课题,过度介入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

在《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乔英子的控制,本质上也是一种因果的介入。她把自己的婚姻失败和人生期望全部压在女儿身上,导致英子抑郁甚至想要自杀。虽然这是父母介入子女因果的例子,但反过来也成立——如果子女试图改变父母的决定(比如强迫父母离婚或复合),同样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力与因果,父母也不例外。

他们的婚姻、事业、人际关系,都是他们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子女若强行介入,试图改变父母的命运轨迹,往往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甚至破坏原有的家庭平衡。

偏向谁,都可能是一场悲剧。

小时候父母总吵架,而且每次都觉得妈妈很被动,爸爸太坏了。

长大后自认为有了保护母亲的能力和力量,这时候恰巧父亲也老了。

因此替母亲出头,把父亲视为敌人,甚至故意冷落、刁难,对父亲很苛刻。

未想到,这时候母亲会反过来替父亲说好话——我们之间是有矛盾,但是你爸爸很爱你啊!

父母也是人也会犯错,但要看这“错”是他们彼此间的事情,还是对子女犯下的错。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

父母有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子女的强行改变往往徒劳无功。

作家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子女对父母的过度关注,往往源于自身的焦虑。学会课题分离,才能让彼此轻松。

父母与子女,终究是独立的个体。**不介入父母的因果,不是冷漠,而是尊重;不是逃避,而是智慧。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父母成为他们自己,也让你成为你自己。

0 阅读:11

我们的那些事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