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有的人承认吧,父母真的不爱你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回眸,却只等来一堵冷墙。这墙并非砖石所筑,而是由疏离、冷漠与无端的责难堆砌而成。人们常说血浓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回眸,却只等来一堵冷墙。这墙并非砖石所筑,而是由疏离、冷漠与无端的责难堆砌而成。人们常说血浓于水,殊不知这浓稠的血有时也会凝结成块,堵塞了心与心之间的通道。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描绘的曹七巧,就是这样一个被父母遗弃的灵魂。她被迫嫁给残废的丈夫,如同货物般被家人交易。父母之爱于她,不过是换取家族利益的筹码。她后来对子女的扭曲控制,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缺爱者的悲剧循环。鲁迅先生曾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父母不爱子女,便是将人生最初也最根本的价值——无条件的爱——生生毁灭。这毁灭不似刀光剑影,而是温水煮蛙般的慢性伤害。孩子从期待到失望,再到绝望,最终就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一生都在讨好他人,只为换取那童年未曾得到的温情。松子临死前在墙上涂写"生而为人,我很抱歉"——道尽了多少缺爱者的心声。

《狗十三》中的少女李玩,父亲以狗代爱,待狗丢失,又以新狗冒充旧狗,强迫女儿接受这虚假的慰藉。爱在此处不是理解与尊重,而是粗暴的替代与敷衍。现实中的“缺爱”,往往比戏剧更为残酷——因为它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喊"卡"的机会,只有日复一日的真实伤害。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写道:"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多少父母对子女的所谓爱,实则是前者而非后者。他们爱的是孩子带来的面子、养老保障或情感寄托,而非孩子本身。这种有条件之爱,比赤裸裸的冷漠更具杀伤力。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说:"孩子最初爱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时候,他们原谅父母。"但现实中,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卡在评判与原谅之间。他们既无法如孩童般盲目去爱,又难以真正释怀那些伤害。

接受父母不爱你这一事实,无异于承认自己生命中最初的依恋关系已然破产。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如同承认自己信仰的神明并不存在。但唯有直面这残酷真相,人才能从"求父母之爱"的执念中解脱出来,转而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些终于接受父母不爱自己的人,不是变得冷酷,而是学会了区分渴望与现实。他们明白,父母之爱的缺失不是他们的错。正如《无声告白》中那句"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有的人,父母不爱你这个事实,不该成为自我否定的理由,而应是重新定义自我的起点。爱不应是悬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永远追逐却永远不得。真正的成长,或许始于承认有些爱,穷尽一生也求而不得。我们何必奢求那求而不得的爱呢,即使得到也是变了味道。自己能赋予自己孩子 更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