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父亲送儿子上学,那背影平平无奇,却让人潸然泪下。古代也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孟母三次搬迁。母亲,父亲,这人生中最亲的两个人,影响了人的一生。活到四十多岁,自然对“父母”有了新的感悟。因为,自己也早已经为人父母。作父母虽然辛苦,但是非常自豪荣幸。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有孩子就是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因为把孩子抚养长大着实不容易。有的人很悲伤很无奈很痛苦,因为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大成人,孩子却不孝顺。人到中年,面对父母面对子女,如何理解“孝顺”,既要“孝”,也要“顺从”。年轻时脾气大,孝而不顺。能活到四十多岁,上头还有爹妈,就是人生一大幸事!孟子说,何以解忧,唯有孝顺。人总是习惯划分亲疏远近。就连最亲的人也要分。家里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有的人家则重男轻女。有个朋友在原生家庭是姐姐,下面有个妹妹,同样都是女儿,父母却极其偏心妹妹。还有的家庭,爸爸喜欢“女儿”,妈妈喜欢“儿子”。电视剧都挺好里,妈妈偏心儿子,对女儿不管不顾,因此全力支持儿子们的发展,结果最有出息的竟然是女儿,命运弄人。女儿从小的失落,自然寒了心,这让她自立自强,却也让她对原生家庭无感。她回馈“原家”,完全出于一份道德良知。但于己心,她和这个“家”没有任何亲近感。

一个中年人对父母的心情是复杂的。最羡慕一种人,无论家里贫富,无论多大年纪,在父母身边,永远可以做个孩子。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命运。有些人在家里没权利做个孩子。有个朋友,从小父母就对她很不好。因为她是女儿,下面有个弟弟。父亲一辈子好吃懒做,整天醉醺醺的,一事无成却自以为是,喝醉了就对家人又打又骂。还好她有一个善良的母亲,但是母亲有致命的弱点,唯夫是从。母亲从来不敢违背父亲的旨意,父亲在家里就是天。父亲说女儿有什么用,嫁人后就像泼出去的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因此这个家很重男轻女。她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多半都是原生家庭给的。她结婚后有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若问父母谁更亲?她会说母亲更亲,但是总的来说,都不太亲。

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对父母的心情很复杂。有思想代沟,有矛盾,有解不开的疙瘩,当然心里也念父母的好。毕竟是赋予自己生命的人,毕竟是这世上对自己最好的人。不论好赖都把自己养大了。身边好多人,都觉得妈妈更亲,也有好多人和父亲有一定距离感。直到四十多岁依然如此,可能是因为父母给予爱的方式不同吧。赵雷在欠爸爸的话里写道——现在才听懂,你的冷漠是言不由衷。是不是最伟大的爱,都安静无声。偷尝你的烟,却没尝过你的苦……传统式的父亲,都常常默默无语。有时候“父子”“父女”在家一天,都不说几句话。长大后才懂,那个沉默的父亲装满了心事,一半是为生存,一半是责任和担当。若问父母到底谁更亲?其实都亲。只不过在儿女心里比较,是父亲更无私,还是母亲更自私。人都有私心,父母也并非理想中的父母。借用一句话,抛去父母的角色,他们也是普通人。人到中年,不再评判父母谁更亲,而是认真做好一个子女的角色,做好父母的角色,做好自己。珍惜和父母和孩子互相陪伴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有人说,没了父母,你在这世上就没有家了。因此,有父母在,就是幸福。愿爱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