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研究发现:中国人想要长寿,多吃这几种食物!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白菜豆腐保平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白菜豆腐保平安,萝卜青菜各有所长,吃得对,活得久,不靠仙丹靠嘴巴。

这年头啊,想长寿不是靠烧香拜佛,也不是靠朋友圈转发“佛祖保佑”的九宫格,而是——该吃的吃,对的吃,别乱吃!别小看你手里的筷子,那可是决定你能不能活到九十岁的指挥棒。嘴巴这个“入口”,可不是垃圾桶,什么都往里倒,迟早出问题。

最近一项长达10年的中国健康调查研究,又一次把老百姓吃饭这事儿拎上了学术的牌桌,得出的结论简直一句话就能概括:中国人想长寿,多吃这几种食物!别急着翻白眼,说“又是养生鸡汤”,这回我们不端鸡汤,我们上硬菜。用西医告诉你它为啥有用,用中医掰开揉碎告诉你它怎么调气血、养脾胃,还要用点儿人话,说点你爷爷奶奶都能听懂的理儿。

第一碗饭:长寿不是玄学,是“吃”出来的

你别不信,打开《黄帝内经》看看,里面早就写得明明白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翻译成人话就是:吃饭是主业,吃肉是副业,蔬菜调和,水果润滑,活得好靠的是搭配。

西医也不甘示弱,2019年《柳叶刀》的一项全球饮食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指出,饮食因素是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头号“幕后黑手”,比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背后都能找到“吃错了”这把刀。

所以说啊,别再怪命运不公,你桌上的饭菜,才是决定你能不能活到100岁的“生死状”。

别把长寿想复杂,吃对几样菜就能活得久

一、豆制品:便宜又顶用的“植物肉”

你天天喊“补蛋白”,结果猪肉、牛肉吃得山响,肾脏喊“罢工”。其实,黄豆这个小小的家伙,才是低调的蛋白质大佬。

中医说,“黄豆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健脾益气,润燥消肿。”白话文翻译:吃豆腐,不上火,还能润肠通便。

西医也不落下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吃25克大豆蛋白,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豆腐、豆浆、豆皮、腐竹,换着法儿吃,血管比你家水管还通畅。

不信你看,中国营养学会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高龄老人中,每周摄入豆制品≥4次的群体,老年综合症风险明显下降。

二、深色蔬菜:青菜不是摆设,是救命草

别再一口一个“我不爱吃青菜”,那是你没吃对菜。菜不是为了凑数,是为了续命。

尤其是深绿色叶菜,像是西兰花、菠菜、油菜、芥蓝这些,叶绿素、维生素K、钙、镁含量一个比一个高。

中医讲究“青入肝”,肝是个什么东西?不是专管你“发火”的,而是调血、解毒的总司令。肝一堵,毒素堆,脾气爆,气色差。

一项发表于《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期刊的研究显示:老年人每周摄入深色蔬菜>300g,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21%。

记住,青菜不是清口的,它是清清楚楚地救命的。

别光吃菜,主食也要选对:糙一点,活得久

中国人吃饭讲究个“白白净净”,结果白米饭、白馒头吃出了糖尿病。

其实,中医讲“糙中藏养”,粗粮虽然不好看,但“性温健脾,益气润肠”。小米、燕麦、荞麦、玉米,这些五谷杂粮,才是养命的粮。

西医直接给你结论:粗粮纤维多,升糖慢,调脂好,能稳定血糖、预防心血管病。

东北长春的一项社区调查发现,长期食用全谷物和杂粮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常规饮食组近15%。你说这不是“吃出来的长寿”,那是什么?

别忘了“红色家族”:红枣、红薯、番茄轮番上阵

红枣不是用来泡茶装样子的,它是补血界的扛把子。

中医早就说了,“枣者,脾之果也,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哪怕你常年熬夜,吃几颗枣都能续命三小时(当然这是比喻,别真熬夜)。

西医也拍手称赞:红枣富含维生素C、多糖、黄酮类化合物,有抗氧化、抗疲劳的效果。

红薯呢?很多人一听“薯”字就以为是垃圾碳水,但别冤枉它。红薯是低GI高纤维之王,还能提供β-胡萝卜素,对抗肿瘤、保护视力。

番茄更不用说了,番茄红素是前列腺的守护神,哪怕你年纪大了,也能快活如初。

别光顾身体,长寿离不开“心宽体胖”

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心理健康和社交活动是影响老年人健康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吃得再健康,天天闷在家里和电视机谈恋爱,那也白搭。每天跟人唠嗑、晒晒太阳、跳跳广场舞,情绪稳定,免疫力蹭蹭上涨。

中医讲“七情内伤”,说的就是:情绪不稳,五脏六腑都跟着遭殃。

所以长寿的秘诀里,除了豆腐、青菜、红薯,还有——别生气,心情好。

你以为吃得对就完了?错,吃得“慢”才是关键!

吃饭像打仗,狼吞虎咽?那是给胃下战书。

中医讲“脾喜燥恶湿,喜缓不喜急”。吃得急、吃得多,伤的是脾胃。

西医也说了,吃太快容易摄入过多热量,增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

所以,每顿饭多嚼几口,是你对自己最长情的告白。

重头戏来了:长寿不是吃得多,是吃得“对”

别再想着“补”“补”“补”,一补就补过头,反而伤了身。

中医讲“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是人人都该补。嘴巴要听身体的,别光听广告的。

说到底,长寿这事儿,靠的不是“神药”,而是三餐四季的坚持。你吃下去的每口饭,都是在给自己签一份“延寿合同”。

最后一碗心灵鸡汤:别拿命换嘴瘾

长寿这事儿,说到底是个“日积月累”的工程。别想着今天吃个红枣、明天喝个豆浆就能青春永驻,那叫自欺欺人。

真正聪明的人,是从今天开始,把每顿饭吃得有理有据,有滋有味,不糊弄自己。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

翻译一下:别作死,别瞎忙,吃好睡好不折腾,自然能活得比谁都久。

参考文献

[1]李艳芳, 陈君石. 中国居民饮食结构与慢性病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4): 403-408.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王海霞, 刘青. 深色蔬菜摄入与老年人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1, 29(3): 231-23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