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风云变幻,朝堂之上,争执不休。一位曾在宦海沉浮的文人,在一年的春日选择了隐居林泉。远离了朝堂的喧嚣与纷扰,本应获得内心的宁静,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洛水之畔,春日的生机盎然,并未驱散才子心中的阴霾。不绝于耳的鸣蛙之声,本该属于春天的灵动之音,在他听来却显得如此嘈杂。在那段隐居的岁月里,才子的心境究竟怎样?下面一起欣赏他的诗篇:

屏居春日
北宋 · 宋庠
初服仍从洛涘居,鸣蛙铙吹满前除。
露园柘弹愁逢雀,磻渚璜钩枉饵鱼。
蜡屐幽怀高下齿,斲轮真想古今书。
汉人尚自嘲频解,犹得凝神守泊如。
宋庠是宋仁宗朝代的名臣,官至宰相,晚年因朝堂纷争主动请辞,退居洛阳。这首诗作于其归隐初期,以春日闲居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士大夫从庙堂转向山野后的矛盾心境。
作者在文中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抒写了自己对仕途未竟的怅惘,最终以超然自守的哲思收束,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外儒内道的高尚追求。这首诗虽然有一些生僻词汇,晦涩典故,却反而提高了其文学价值。

首句化用离骚中的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指诗人脱去官服、回归平民身份;“洛涘居”则是说才子追随前贤邵雍的足迹,隐居于洛水之畔,希望暂时摆脱尘世间的烦忧。
“鸣蛙铙吹”,是指青蛙的叫声与铙钹的声响交汇一起,令人感到有些烦躁不安。“满前除”即声音遍布于庭院前的台阶旁。
可见诗人即使远离闹市,却由于内心难以安定,一时间依然无法体会隐者的快乐。作者通过描写这些嘈杂的声音,为下文的抒情打下铺垫。

“露园柘弹愁逢雀,磻渚璜钩枉饵鱼”,颔联具体描述诗人的屏居(即退隐)生活。清晨的小园里露水很重,枝头的鸦雀叽叽喳喳,实在令人心烦。诗人拿出柘木弹弓,想要将其驱离。一个“愁”字,既表达出他的努力徒劳无功,又描述出诗人当时非常急躁的心情。
诗人又来到溪边垂钓,可是水中的鱼儿仿佛料事如神,根本不愿接近鱼饵。“磻渚”二字,暗指姜子牙渭水垂钓、遇到周文王的典故;一个“枉”字,反用其意,诗人自嘲归隐后无人问津,抱负难展。读者只有细细体味,才能懂得诗人表面上归隐,实则隐含被动选择的无奈。

颈联抒写隐居生活的感触,自从谢灵运发明木屐游山,后世的文人墨客并以这个典故表达登山之意。“高下齿”既指山路崎岖不平,又暗表人生起伏、命运无常。
“斲轮”出自《庄子》轮扁斲轮不徐不疾、得心应手,此处是说诗人退隐之后潜心于古今学问,并悉心地追求技艺与思想的圆融。
作者以“幽怀、真想”表达内心的真实感触,描述了对隐居生活的适应过程,也道出诗人试图在钻研学问中,寻找一条超越困境的路径。

结尾耐人寻味,“汉人尚自嘲频解”,这一句是说汉代经学家繁琐注经,却又显得比较迂腐。北宋时儒学逐渐复兴,很多才子也仿效东汉经学家郑玄,却又容易陷入学术桎梏。诗人一方面委婉地批评这种现象,另一方面“犹得凝神守泊如”,渴望内心宁静、追求超脱名利,从而达到从外求到内守的转变。
北宋宋庠的七律,用典贴切,跌宕起伏,结尾更是耐人咀嚼。全诗形成递进结构,首联描写隐居环境,虚掩失意心情;颔联通过典故隐喻现实困境,矛盾外显。颈联借助寻求解脱方式,转向精神超越;最后两句收束全篇,更显意在言外。这种由实入虚、由外至内的抒写方式,展现了诗人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