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崇祯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

为什么杀了魏忠贤不久,大明朝就垮了?很简单的道理。给魏忠贤一百万军费,他会吞掉四十万,但会把剩下的六十万送到前线。因为他清楚,自己再贪更多,士兵没饭吃,军队就打不了仗。可要是把这笔钱交到东林党手里,他们能给你贪走九十万,真正用在军队的微乎其微。兵没钱没粮,还能指望他们拼命吗?明朝的垮塌,不在于清军有多强,而在于内部的彻底烂掉。魏忠贤虽然是个大太监,也干了不少坏事,但他至少懂得一个规矩:只要让兵有饭吃,就还能挡住敌人。东林党人一上位,自诩清流,却一切都流于表面,他们要“清廉”,却管不好钱,军饷在层层盘剥中消失不见,流到边关时连零头都凑不齐。结果,守边的士兵整月领不到一文钱,锦州的将士饿到连草根树皮都被嚼光,盔甲卖掉换粮食,等敌人杀上门时,兵已经瘫在地上了。当时山海关的军队十三个月没见到饷银,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吗?有的将士干脆放下武器,直接投降。更严重的是,不少成建制的部队把武器带着,跑去投靠李自成的农民军,打仗的本钱,都成了起义军的装备。与此同时,百姓也被逼到绝路上,明末的税收几乎全砸在最穷的农民头上,富得流油的地主士绅却大量免税。1640年大旱,北方饿殍遍地,朝廷不但没减负,还继续加税,陕西的高迎祥就是这样被逼得揭竿而起的。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军背后,都是填不饱肚子的百姓,朝廷自己点燃了火药桶。而在皇宫里,年轻的崇祯日夜批阅奏折,努力想扭转局面,他比任何一个明末皇帝都勤政,却缺少解决危局的能力。他铲除了魏忠贤,以为去掉宦官专权,江山就能恢复清明,他没看到的是,魏忠贤虽然坏,但他在朝堂内外维持了一种脆弱的平衡,大太监死了,朝廷立刻陷入党争,文官集团互相倾轧,根本没有人考虑国事。最后的结果就是,北京沦陷时,崇祯想让大臣们筹钱守城,可群臣冷眼旁观,一个个把家底死死捂住,守军半年没饷,早就没有斗志,干脆把城门打开迎降,崇祯纵然痛哭,却已无力回天。大明的崩塌,本质不是因为魏忠贤多坏,而是因为他消失之后,那根维持平衡的柱子被拔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虚伪、更无能的统治。崇祯没有能力重新搭建秩序,加上饥荒与强敌,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最后一步。参考信源:西部文明播报——为什么刚杀了魏忠贤,大明朝就垮了?原因很简单,魏忠贤不讲理
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后,他的妻子、儿女都去投靠了昔日的部将祖大寿。祖大寿

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后,他的妻子、儿女都去投靠了昔日的部将祖大寿。祖大寿

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后,他的妻子、儿女都去投靠了昔日的部将祖大寿。祖大寿降清后,袁崇焕的儿子袁文弼加入了宁古塔正白旗汉军。孙子是袁尔汉,跟随康熙出征雅克萨。后面就留在了黑龙江。崇祯三年秋日的京城,天色灰蒙,刑场围满了百姓,曾威震辽东的督师袁崇焕被缚刑架,历经凌迟之痛而亡,其妻黄氏携一子一女隐匿于人群之中,目睹惨状后悄然离去。她变卖首饰换得一辆破马车,带着子女一路颠簸奔赴山海关,投奔丈夫的旧部,驻守大凌河的将领祖大寿,祖大寿收留了他们,对外只称是远房亲戚,从此袁家后人隐姓埋名,在乱世中寻求一线生机。祖大寿的庇护并未持续终生,明清鼎革之际,祖大寿最终降清,袁家的命运再次转折,袁崇焕之子袁文弼成年后,选择加入宁古塔正白旗汉军,成为清朝镇守边疆的“披甲人”。这一身份转变充满历史吊诡,袁崇焕作为明末抗清名将,其子却成为清廷边疆军事体系中的一员,披甲人实为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中等阶层,多为降清者或边疆戍守者,地位低于旗丁但高于奴隶,职责是驻防苦寒之地,世代为清廷守土。宁古塔是清代著名的流放之地,气候酷寒,环境恶劣,袁文弼在此戍边,谨记母亲“对得起天地良心”的教诲,勤练武艺、处理文书,逐渐获得上司赏识,他娶当地汉人女子为妻,生子袁尔汉。袁尔汉自幼聪颖,习武读书,后因军功升任正白旗佐领,并于康熙二十四年随军出征雅克萨,参与抗击沙俄入侵的战役。雅克萨之战是康熙时期维护领土完整的关键一役,清军在水师统领萨布素指挥下,击退盘踞雅克萨的沙俄军队,最终迫使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袁尔汉在此战中负责粮草押运,曾率队在暴风雪中凭借星辰定位保全队伍,因功受赏留守黑龙江,从此,袁氏家族正式在黑龙江瑷珲一带定居,融入东北黑土地。袁家后人虽在清朝军政体系中立足,却长期隐瞒身世,乾隆年间编修《明史》时,朝廷曾派人寻访袁崇焕后裔,时任袁家族长仅以“祖上系山东逃荒而来”搪塞过去。这种谨慎源于家族历史的敏感性:袁崇焕作为明朝忠烈却含冤而亡,其后人却为清廷效力,直至晚清,袁崇焕六世孙富明阿在镇压太平天国时任吉林将军,才向同乡透露:“余督师六世孙也”,并托人照料祖坟。袁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袁崇焕七世孙寿山,1900年沙俄借八国联军侵华之机入侵东北,寿山力主抗战,但因清廷妥协、吉林将军长顺等人拒援,最终孤立无援。在俄军兵临齐齐哈尔城下时,寿山誓死不降,吞金自尽未果后命部下开枪,以死殉国。袁氏家族的命运与明清以来东北边疆的历史紧密交织,而那句世代相传的祖训“做人要堂堂正正,对得起天地良心”,或许正是袁崇焕留给后人最珍贵的遗产。
公元1642年,年仅18岁的陈圆圆,无奈成了崇祯皇帝的女人。平日里每日仅睡4个小

公元1642年,年仅18岁的陈圆圆,无奈成了崇祯皇帝的女人。平日里每日仅睡4个小

公元1642年,年仅18岁的陈圆圆,无奈成了崇祯皇帝的女人。平日里每日仅睡4个小时的崇祯,竟与她缠绵厮守了整整3天3夜。谁曾想,她最终竟被崇祯“退货”,后来被吴三桂相中。然而,当吴三桂要封她为妃时,她却毅然选择出家为尼...
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个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三

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个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三

历史上最可惜的三个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却偏偏没走好最后一步。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三个能人,他们只要没有错失良机,或者没有迷失自己,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统天下之人。但兜兜转转,他们最终还是沦为了失败者。这三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三个人的失败?明朝末年,中央集权王朝势力衰微,民间百姓怨声载道,朱家的统治快要走到终点。这个时候,走到历史舞台上与崇祯皇帝一较高下的还不是后来的爱新觉罗家,而是李自成。号称李闯王的李自成,带兵打仗很有几分本事,否则怎么能从群雄并起的局面中杀出血路呢?他一路冲到北京,取崇祯而代之。按理来说,只要他不作死,天下就即将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但穷人乍富,受到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李自成真的很难不作死。他一朝登顶高位,完全忘记了为生民请命的初心,变得比朱家人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放任手下将领抢劫百姓,强抢民女,擅闯民宅,搅得整个京城乌烟瘴气。最终,本该收获民心的李自成自然而然失去了民心所向。也正是因为李自成自己守不住成果,多尔衮才能冲破山海关的桎梏,捷足先登。说到底,李自成败给了自己的“迷失”。再把时间线往前推,和李自成一样,本来对最高权力唾手可得的,还有后周君主柴荣。柴荣与李自成不同,他是个聪明之人,而且对军队建设很有信心,在经历过战场失败之后痛定思痛,把精力放在了军事力量提升上面,并且卓有成效。同时代的几个割据政权横向对比,柴荣手里的后周军队是实力最为强劲,也最让对手忌惮的队伍。狭路相逢,他必然是胜利者。然而很可惜,就在柴荣一步步打算实施自己的雄才大略时,他本人却生了一场重病。疾病拖垮了他的身体,也渐渐压倒了他的雄心壮志。那时候的柴荣,对于一切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一病不起,日渐消瘦,最后竟然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本来正在步步向好的后周。柴荣败给了他的身体,也败给了命运。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我们盘点大一统圣明君主,他一定会榜上有名。最后还有一个人,西楚霸王项羽,也是让很多历史爱好者觉得十分可惜的一位人物。巨鹿之战是项羽一生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役,他以破釜沉舟的决心,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魄,将40万秦朝军队打成了手下败将。他有才华,有能力,在江东更是民众心中公认的霸王。可以说,要是那个时代刘邦没在,天下之主一定会是他。刘邦是对项羽威胁最大的对手,也是项羽因为一时糊涂放走的最大隐患。众所周知的鸿门宴,项羽先是被刘邦的洗脑式发言弄得晕头转向,后来又因为过于自信,这才错失了杀掉对手最好的机会。这三个人,乍一看让人惋惜,但细细想来,他们的“失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参考资料:《论鸿门宴上的项羽——说霸王并不沽名及其他》
孙传庭其实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结果遇到了崇祯这个领导。孙传庭因为听话被崇

孙传庭其实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结果遇到了崇祯这个领导。孙传庭因为听话被崇

孙传庭因为听话被崇祯关到大牢里面去了,等西北的李自成越闹越大,崇祯回顾四周,才发现自己身边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于是给懵逼的孙传庭从大牢里面提溜出来让他跟李自成打。然后孙传庭后面果然不负众望又因为听话被崇祯给坑死...
《明通鉴》载,崇祯十年四月四川发生七次地震、一次地鸣。占卜者卜之,乃刀兵之兆。数

《明通鉴》载,崇祯十年四月四川发生七次地震、一次地鸣。占卜者卜之,乃刀兵之兆。数

《明通鉴》载,崇祯十年四月四川发生七次地震、一次地鸣。占卜者卜之,乃刀兵之兆。数月后,李自成果然率军入蜀,兵祸大起。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

1921年,北洋政府发不出工资,就将故宫内8000麻袋大内档案,以4050银元的价格,卖给了造纸厂。造纸厂正要将档案通通化浆造纸时,一个人急匆匆赶来,说他愿出三倍价钱买下来。这个人就是国学大师罗振玉正是他的惊天一搏,从沸腾的纸浆锅里抢回了中华文脉的最后一缕魂。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财政早已千疮百孔,官员欠薪数月,实在是发不出工资来。但是不发工资员工不干活那不是更没钱,陷入死循环,他们也要养家糊口啊。无可奈何之下教育部盯上了故宫角落里积灰的“累赘”,那时内阁大库档案。而这些装满了明清诏令、刑部案卷、边疆军报的麻袋,堆满了午门门洞,重达十五万斤。当官员们草草贴上“无用旧档”的标签,以4050银元折合一麻袋5毛钱卖给纸厂,价格甚至低于市价白纸。这让纸厂老板程运增喜滋滋派车拉货。在他看来,这些盖着龙纹印章的奏章与市井废纸无异。撕碎蒸煮、化浆再造,便是新纸的原料。短短几天,三百多袋档案已在沸水中翻滚,乾隆朱批与刑部密函碎成纸沫,混入市井包装纸中。没人知道,一场“纸上灭史”的灾难正在上演。这可是大清朝最后留下来的,别的不说那也是极具历史意义,就这样给毁了多少有点不合适。而转机始于一次偶然。当时罗振玉踱步琉璃厂书摊时,瞥见一份糊书皮的残纸。在黄宣纸右下角,赫然钤着清宫独有的淡红龙纹玺印!摊主漫不经心道,造纸厂边角料,多的是!罗振玉浑身冰凉,内阁大库档案竟被当成废纸处置!之后的他狂奔至纸厂,而眼前的场景触目惊心。蒸锅腾起酸腐雾气,工人扯着题本封面随手撕扯,顺治年间的漕运奏折正被抛入浆池。罗振玉当即拍案,按原价三倍,一万二千银元,剩下的我全要!要知道这笔巨款几乎掏空他家底,但是这个举动却让七千多袋档案逃出生天。当时他这一举动遭到了很多人的不理解,就连工头都嘀咕,这老头疯了,买烂纸比新纸还贵三倍!”之后这些档案暂存北京善果寺,但是难题才刚开始。麻袋堆积成山,虫蛀霉斑遍布,乾隆御笔与刑部死囚案卷混杂一团。不妥善保存的话,不出多日这些个纸张就得烂的差不多。之后罗振玉雇了十二名书生昼夜整理,每月仅租金就耗去他半数薪水。最艰难时,他当掉收藏的古董贴补开支,夫人埋怨,全家啃窝头,你就守着这些发霉的纸!而在整理中,惊世文献接连浮现。洪承畴密揭,详述清初招抚江南的残酷手段,颠覆正史记载。还有崇祯册封琉球国王敕谕,印证明朝对东亚藩属体系的最后掌控。那顺治剿郑成功密令,揭露清廷“迁海禁运”政策的内幕决策。罗振玉将珍本辑成《史料丛刊初编》,自费刊印时却遭非议,倒卖国宝牟利!”他苦笑题序,不求显达,但存史魂。1924年,罗振玉终因财力枯竭,将档案转售藏书家李盛铎。离别那夜,他抚摸麻袋喃喃,我救得了命,却养不起你们了,于是这批文献就此开启流转。到了李盛铎的手里,他剔除重复文献,首次建立分类目录。到了1928年中央研究院接管,傅斯年率团队抢救修复,从中整理出《明清史料》四十册。最终在1958年的时候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成为清史研究的核心库藏。讽刺的是,当年被北洋政府贱卖的档案中,竟包含其官员先祖的奏折,子孙为领薪水,差点把祖辈的历史煮成纸浆。罗振玉的学术贡献无可置疑,释读近500个甲骨文字,开创断代研究。而且力促学部购回残存经卷,首次提出“史料即国脉”的理念。但1932年投奔伪满洲国的选择,让他背负“汉奸”骂名。垂暮之年,他在旅顺埋头整理劫余档案,将6万件文献捐给奉天图书馆,看似在赎罪。有人说他救活了纸上的历史,但是却玷污了自己的历史。”罗振玉的壮举敲响了警钟。1950年,新中国建立首个国家级档案馆。1983年,《档案法》颁布,明文禁止损毁历史文献。如今,湖北省档案馆的“汉冶萍档案”通过恒温库房与数字扫描重获新生。而当年罗振玉抢救的七千麻袋档案,已有230余件作为“罗氏家藏”永存旅顺博物馆,扉页朱印“臣罗振玉壬戌所得内阁秘档”仍殷红如血。再宏大的历史,也得靠人去守。再好的纸,也要有人说“不准烧”。如果没有他从沸腾的纸浆锅里抢回了中华文脉的最后一缕魂,那是多大的损失,他才是真正的守护者。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

1661年,金圣叹被砍头时,他悄悄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有200两银票,你先砍我,钱就归你了!”刽子手听后大喜,这买卖可干,手起刀落,刽子手赶忙捡起纸团,然而打开后,大惊失色!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明末崇祯年间苏州城里有个怪人金圣叹。这人原本姓张,清兵入关后自己改的名,意思是“金人来,圣叹息”。他九岁才进私塾认字,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买不起四书五经,倒把《水浒传》《西厢记》这些闲书翻烂了。邻居家孩子背《论语》时,他蹲在菜市口听评书艺人讲西门庆,气得教书先生拿戒尺追着打。二十岁该考秀才那年更邪性。考题是讲孟子不动心的典故,满考场考生都在之乎者也。金圣叹提笔就写“空山见黄金心动否?见美人心动否?”下边连画三十九个“动”字。主考官朱笔发抖批语:“狂悖不堪,此生永不录用!”过几年再考,题目“西子来矣”,别人写救国大义。他偏写打油诗:“东门不见西施影,南门不见西施妆,北门不见西施面,西门见之喜欲狂!”考官气得摔了砚台。科场闹够了,金圣叹竟操持起跳大神的营生。披着道袍自称“泐庵法师”,在富商家扶鸾请仙耍得风生水起。江南名士叶绍袁丧女后请他招魂。他掐指念咒,突然以少女口吻吟诗:“残香犹在奁,空床委尘埃。”惊得叶家夫妇泪如雨下。崇祯七年流寇作乱,他扶乩算出“十年后苏州有刀兵劫”,后来清军破城应验此言,倒让他在士林赚得“半仙”名号。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却是批书。别人评《水浒》只说忠义,他独赞林冲雪夜上梁山是“千古绝哭”。评《西厢记》不夸才子佳人,专说红娘怼老夫人那场戏“字字如刀”。坊间书商捧着银元求批本,顺治皇帝在紫禁城看到他的《水浒》评点,竟对翰林说:“此人才气纵横,当以古文大家视之。”清兵占据江南后,他亲舅舅钱谦益当上礼部侍郎。这日钱府大摆寿宴,众宾客起哄要外甥题联。金圣叹挥毫就写“一个文官小白脸”,满座哗然中又补下联“三朝元老大汉奸”。钱谦益当场晕厥,管家喊着要绑他见官,他早挤进人堆溜出门去。祸事终究没躲过。顺治十八年苏州大旱,县令任维初强征皇粮还倒卖官米。金圣叹带着百余书生到孔庙哭诉,正撞上巡抚朱国治巡祭。这朱巡抚早收过县令银子,反诬他们“惊扰先帝灵位”。清廷正愁没法打压江南文士,立时扣上“哭庙抗粮”的谋逆大罪。死囚牢里蟑螂乱爬,狱卒见金圣叹拿炭条在墙上写写画画,凑近看竟是笑话集。临刑前夜他托狱卒带家书,再三叮嘱“万万不可私拆”。差役转身就呈给朱国治,拆开只见“盐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刑场上家人哭成泪人,他偏笑着吟对:“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刽子手刀光闪落那刻,苏州观刑的百姓都闭了眼。忽听“噗嗤”两声,血泊里滚出两个纸团。监斩官捏着鼻子打开:一团写“好”字,一团写“疼”字。后来有人查《哭庙纪略》才知,这位狂生赴死前夜,竟把剃下的头发搓成绳,沾着囚饭汤汁写下这绝笔双关。三百年风雨洗过,金圣叹批注的《水浒》成了北大图书馆善本,苏州老城墙根偶尔还能听见评弹艺人唱:“三十九动惊考官,双字纸团戏阎罗。”只是坟头早湮没在荒草里,残碑被乡人拿去垫了猪圈。
崇祯四年(1631年)冬,山东吴桥的风雪夜,几个饥肠辘辘的士兵偷吃了当地豪绅王象

崇祯四年(1631年)冬,山东吴桥的风雪夜,几个饥肠辘辘的士兵偷吃了当地豪绅王象

崇祯四年(1631年)冬,山东吴桥的风雪夜,几个饥肠辘辘的士兵偷吃了当地豪绅王象春家的一只鸡。这本是乱世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引发了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连锁反应,当孔有德为整顿军纪处罚士兵时,士兵们哗变了。这一夜,这位...
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朝,崇祯要怎么做,才有挽救明朝的可能

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朝,崇祯要怎么做,才有挽救明朝的可能

崇祯虽不算昏庸,但也称不上英明,他有好大喜功的性格,这或许是对他最准确的评价。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如果他在最初的十年里能专注于整顿民生,恢复国家经济和社会秩序,明朝或许还能延续几十年。十年时间已经很长了,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