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80年代老山前线,唯一被处分后退伍的女战士,后来她过得如何呢?

2003年,云南一个军区招待所内,谢楠的儿子指着一张泛黄的退伍通知书,突然问出一个问题:“妈妈,你当年为什么要对天开枪?

2003年,云南一个军区招待所内,谢楠的儿子指着一张泛黄的退伍通知书,突然问出一个问题:“妈妈,你当年为什么要对天开枪?”这个问题像一阵风吹动木棉花,轻轻摇曳着过去二十年沉寂的秘密。那是1984年的一个晨曦,老山主峰沐浴在炮火的赭红之中,年轻的谢楠在战火与生死线上挣扎。而今,这个久藏心底的往事终于待解,究竟是什么驱使她那夜抄起冲锋枪,向着寂静的天空射出满匣子的子弹?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67年谢楠出生于贵州一个充满军事氛围的家庭。在军人父母的影响下,她自小对军人职责产生了深厚的敬意。她的童年充满了与众不同的冒险,无论是随男孩们爬树抓鸟,还是下河捉鱼,她都显得无比自在。书本虽然不是她的兴趣,但历史上的花木兰却给了她无限的灵感,常常憧憬能如她般替父从军。

尽管家长尝试劝解,希望她能有更多的书香伴随成长,但谢楠的心意已决。高中毕业后,她果断放弃了进一步学业的机会,选择了加入军队,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尊重谢楠选择的父母并没有阻拦,他们理解这是她的使命感在驱动。进入军营的前几天,谢楠发现真实的军营生活与她幼时的幻想大相径庭。她面对的不是飒爽英姿的军装,而是多次洗过的迷彩服,不是电影中的激烈战场,而是在炎炎烈日下无休止的训练。尽管环境艰苦,很多人预料她坚持不下去,谢楠却用自己的毅力和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坚韧不拔。

随着时间流逝,谢楠从新兵蛋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卫生员,逐渐融入了这个男性为主的集体,与许多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与来自同一家乡的赵勇。赵勇的性格开朗,非常受大家喜爱。谢楠视他如弟,两人时常分享彼此的梦想和家乡的回忆。在动乱的年代,这份战友情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赵勇不幸牺牲,谢楠的世界因此颠覆。她从未预料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失去一个亲近的战友,更没想到这次事件最终导致她被迫离开军队。

在1984年初随着局势的紧张,谢楠所属的部队接到了紧急的命令,准备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面对可能的牺牲,谢楠决定给家中留下几行字。考虑到国家机密,她在信中未详述任务的具体性质,仅告诉父母将去省军区参加特别训练,并可能暂时失联。

她的父亲从字里行间即判读出女儿即将奔赴前线的真相。次日他便与妻子匆匆从贵州出发,长途跋涉至部队所在地,意图亲自为女儿送行。谢楠得知父母即将到来,心中有些不悦,担心这不同寻常的行为会使自己在战友中显得不够坚强。但她未曾意识到,父母的来访仅是为了最后的见面与祝福。

部队即将启程的那一刻,谢楠和她的战友们都泪眼婆娑,然而她的父亲却严肃地提醒他们,作为即将赴战的军人,现在不是流露情感的时候。这样的提醒是出于对年轻士兵心理状态的考虑,他们需要在战场上保持最佳状态。

随着战争的爆发,谢楠很快就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现实。1984年4月,总攻正式启动,老山战区的硝烟弥漫,谢楠与战友们身处其中。她记得有次战斗后,战友们被炮火撕裂,她抱着一个战友断裂的腿,心如刀绞,但仍必须坚持救治伤员。

麻栗坡烈士陵园

第一轮战斗结束后,我军成功夺回了老山、者阴山等关键位置,仅用了18天。但越军迅速发起了反击,战事再次陷入胶着。前线的伤员众多,谢楠和她的同伴们在后方的临时医院中,日夜照顾着这些身体残破的战士。

战后谢楠在医院里照顾伤员,她深刻地体会到这些大多是年轻的士兵,为了国家和家人,他们展现了难以置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随着老山战役的结束,越军对我军的松毛岭阵地进行了报复性攻击,但未能突破我军的防线。战事逐渐平息,前线开始显得平静,但对于谢楠而言,战争留下的创伤和回忆远未平息。

就在这一时期,赵勇再次出现在谢楠的生活中。赵勇作为运输兵,负责处理战后的清理工作,其中包括运输敌军遗体以防疫情爆发。每当运输任务经过战地医院时,赵勇总会停下来,和谢楠重逢。

老兵茶室

这些重逢成了谢楠战后日子中少数的慰藉。她经常为赵勇准备一些美食,两人的谈话中充满了对家乡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在一次长谈中,赵勇表达了他想为视力日益衰退的父亲买一个收音机的愿望。家中经济拮据使得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听到这里谢楠深受感动,决定用自己仅有的15元中的10元帮助赵勇。

然而这成了谢楠与赵勇的最后一面。赵勇在之后的一个运输任务中不幸触雷牺牲。得知这一消息的谢楠心如刀绞,她的悲痛无法用言语表达。后来她还得知赵勇到死都未能为父亲买到收音机,这个消息让她更加自责,因为如果当初她将全部的15元都借给他,或许赵勇的最后愿望能够实现。

这个消息对谢楠来说如同晴天霹雳,令她夜不能寐。她深深自责,想到赵勇很可能未能实现给家人买收音机的愿望,而赵勇的家人可能还不知他已牺牲,这让她心如刀绞。

数日的痛苦思考后,谢楠作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决定。她携带一把手枪,前往麻粟坡烈士陵园。在寂静的墓地中找到赵勇的墓碑后,她在夜色中朝空鸣枪五声,象征性地补上了赵勇未能凑齐的15元,同时寄托了她的哀悼与悔恨。

此举虽出自好意,却因战区安全规定极为严格,未经许可的鸣枪严重违反军纪,可能招致敌方注意或误解。部队领导在得知此事后,基于军纪严格执行的原则,不得不做出了开除谢楠军籍的决定。

这一决定对谢楠是双重的打击。失去了亲如兄弟的战友后,自己也失去了作为军人的身份。在这种重压之下谢楠回到昆明,她并没有立即回家面对家人,而是选择了重新开始,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希望通过学习来逃避和平复内心的痛苦。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谢楠成功地被一所大学录取,开始了与军营截然不同的大学生活。1987年大学毕业后,她远赴北京,在一家商贸公司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表面上看似平静地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谢楠的内心从未平静过。她时常梦见赵勇在麻粟坡烈士陵园中向她呼唤,那夜的枪声在梦中反复回响,成为她心灵的永恒创伤。

在2000年,一次意外的工作安排将谢楠送回了曾经战火纷飞的越南。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再踏足这片土地,更没想到,这次会以商务人员的身份。在越南她遇到了一位曾是敌对一方的老兵,他在战争中担任翻译,而她则是一名军医。

这位越南老兵在一次晚宴上向谢楠传授了一首歌曲《同饮一江水》,象征中越友谊。随着温暖的旋律和酒精的催化,两位曾在战场对立的老兵共同回忆过去,最终以朋友的身份相拥,跨越了昔日的敌对。

离别的一周后,这位越南老兵用生硬的中文向谢楠告别,道出了“战友,再见!”的诀别词。这次旅行重启了谢楠对过去战争岁月的回忆,更让她重新面对内心的伤痕。

2003年,谢楠在一次梦中再次见到了赵勇。梦中的赵勇哀求着,“楠姐,我好饿,又好冷。”这一梦魇促使她决定重返老山,去探访那些长眠的战友。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谢楠找到了赵勇的墓碑。

祭奠结束后,谢楠还为周围的每位烈士都倒了一些酒,心中默念:“赵勇还年轻,希望你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不要给他添难。”这么多年来,谢楠内心的愧疚一直是她的心魔。但这一次她勇敢地拿出一张全新的五元纸币,用打火机点燃后,放在了赵勇的墓前,随着纸币被火焰吞噬,一种解脱的感觉油然而生。多年积压的重担似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陵园的管理员见到这一幕,深受感动,便与谢楠展开了深入的交谈。在交谈中,管理员透露,麻栗坡烈士陵园共安葬着957名烈士,但仍有至少300名烈士的家属从未来过祭奠。这一消息触动了谢楠的心弦,她感受到一种责任感的召唤,决定为这些烈士和他们的家族做点什么,确保他们的牺牲不被世人遗忘。

在此行中谢楠听到了许多触动人心的家属故事,其中吉兴林的故事让她感同身受。吉兴林是一位在战争中牺牲的副连长,他的牺牲发生在妻子陆荣华孕期,十天后陆荣华生下了女儿吉云云。母女俩一直相依为命,但命运似乎对他们格外苛刻,云云在16岁那年被诊断出脑瘤。

得知云云的愿望是能在父亲牺牲的地方继续她的学业,谢楠决定不遗余力地帮助她。谢楠说服教育部和相关单位,最终在云南大学时任校长吴松的个人关注下,云云终于如愿以偿。

当吉云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谢楠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她将通知书复印出来,献给了吉兴林的墓碑前,仿佛在告诉这位战友,他的女儿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

在陵园门口,谢楠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赵占英的母亲。赵占英是赵勇的战友,同样在战斗中牺牲。老人因贫困而未能早日祭拜自己的儿子,这让谢楠心如刀割。从管理者处了解到还有许多家属因为经济原因未能前来祭拜的情况后,谢楠决定要为这些战友们做些什么。

六个月后,谢楠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设了一家名为“老兵茶馆”的店面,专门服务于来祭奠烈士的家属。她还主动帮助赵占英的母亲翻修了居住的破旧房屋,并自费成了她的干女儿。

同年谢楠还获悉了另一位战友吴华的困境——他因战争失去双腿,家庭生活困难,妻子因病去世。她组织了一次前往贵州的探访活动,还把吴华的故事写成了诗歌并出版,为他募集了一些救急的款项。

在2004年的春天,谢楠利用自己通过发表诗作获得的稿费,购买了957朵玫瑰,献给麻栗坡陵园中安眠的957名烈士。这笔钱完全来自于她的文学创作,她坚持认为商业活动所得的钱质地不够纯洁,不适合用来纪念烈士。

不久后,随着一些烈士家属和退伍老兵纷纷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拜,谢楠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随团的记者偶然拍到了她在墓碑前整理玫瑰花的照片,这张照片很快被媒体所报道。

谢楠的人生在吉云云事件后有了明显的转变,她开始深入收集麻栗坡烈士的感人故事,并向报社投稿。这些报道触动了全国各地的人们,许多生活困难的烈士家属因此收到了捐助。云南省的领导也开始更加重视麻栗坡烈士陵园的保护与宣传工作。

2006年,当老山纪念馆落成时,谢楠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她决定关闭在北京的生意,不再回到北京生活。她选择在云南开设一家茶馆,专门服务于退役老兵和烈士家属,让这个地方成为他们的聚集和悼念之所。

多年后,谢楠将自己的儿子送入了军队,希望他能在最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在给儿子的信中,谢楠表达了对传统军人精神的深深敬意,她写道:“我曾以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某些精神可能会逐渐消失,但你的经历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改变,中国军人那英勇顽强、忠诚守节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这些年来,谢楠是通过纪念和文章让烈士精神得以传承,她更通过实际行动,如开设茶馆、改善烈士家属生活条件,亲自参与到这一使命中。她的生活虽然充满了牺牲与奉献,但她始终坚持认为,这是对那些在最好的年华里为国家献身的战士最应有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