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如何准确测量血压?医生总结:10个常见错误,高血压患者要躲开

先抛出一个扎心的事实:全国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7.5%,但控制率不到15%。听起来像个数字游戏?其实这背后藏着无数人“以为

先抛出一个扎心的事实:全国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7.5%,但控制率不到15%。

听起来像个数字游戏?其实这背后藏着无数人“以为自己测得准,结果却被血压耍得团团转”的心酸故事。

门诊里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就是病人拎着一沓血压记录本,信誓旦旦地说:“医生你看,我这几天都正常啊!”

可刚坐下测一遍,收缩压180mmHg,直接劝回家都不放心。

问题出在哪?

不是血压计坏了,而是测法压根儿不对。血压这玩意儿,说白了,比天秤座还“情绪化”:你刚吵完架测一次,和刚做完冥想测一次,差得能吓你一跳。更要命的是,很多人连怎么测都不知道,还天天在朋友圈晒“今天血压很乖”,殊不知晒的是虚假的平静。

第一个常见错误,就是测前不安静。

你骑着电动车冲进门诊,坐下立马测,血压不飙才怪。至少休息五分钟!是静坐,不是刷手机,不是骂孩子,不是跟老伴吵架之后喘着气坐下。心跳还没缓过来呢,血压当然高。血压计不是你的情绪管理师,它只会如实记录你当下的生理状态,不会给你“上下文”。

第二个错误,手臂位置不对。

有些人拿着血压计就开始测,手臂悬空,像在比划“你过来啊”。记住:上臂要和心脏水平持平,最好在桌上垫个软垫。你手臂往下一耷拉,血压直接虚高;抬太高,又虚低。我们不是在玩过山车,别自己制造误差。

第三个bug级别的错误:衣服没脱,直接测。

冬天穿着羽绒服,袖口卡在肘弯,袖子比气囊还厚,测出来的叫“羽绒服血压”。标准操作:裸露上臂,气囊包裹1/2以上的上臂,松紧合适。一层衣服都不能隔,因为那不是测血压,是测弹性棉的抗压性。

第四,测得太频繁。

你以为血压是股票?分分钟看波动?有些人一个小时测五次,测到最后自己都焦虑了。血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变化的生理指标,一天内波动10~20mmHg是正常的。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别搞过度焦虑式监测。

第五,说话、动来动去。

测血压时讲话,血压能飙高10~15mmHg,尤其是在和老伴讨论“今天谁洗碗”的时候。还有人一边测一边翻手机、翘二郎腿、侧身坐,这些都能让数据失真。血压计不是多任务处理器,它需要你静下来,端正坐好,平稳呼吸。

第六,姿势不对。

靠在椅子上半躺着测?错。双脚悬空?错。腿交叉?大错特错。标准姿势是:坐在椅子上,背靠椅背,双脚平放地面,手臂自然放在桌面上。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能让你的血压数据差出一个降压药的剂量。

第七,血压计选择错误。

市场上血压计五花八门,但不是越贵越准。有些人图便宜,买了个手腕式电子血压计,结果每次测的值像中彩票。手腕式对姿势和操作要求极高,稍微偏差就测不准。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符合国际标准,误差小,稳定性强。

第八,没记录时间和状态。

测完血压只记数字,不记时间和状态,这等于看病只说“我不舒服”,不说哪儿不舒服。测血压要记录:测量时间、餐前还是餐后、有没有运动、有没有服药。否则医生看你的记录也只能瞎猜。

第九,不定期校准血压计。

你家那台用了三年的电子血压计,可能早就偏了。至少每半年到医院校对一次,或者带上家里的血压计到门诊对照测。别等到医生说你血压高了,你还振振有词:“可我家测的正常啊!”那可能是你家血压计已经退休了。

第十,也是最被忽视的一点:心理因素的影响。

有些人一进诊室血压飙升,出了门又恢复正常,这叫“白大衣高血压”。也有的人在家血压高,到医院却正常,这叫“隐匿性高血压”。这两种情况都不能掉以轻心,最好使用家庭自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合判断,别光看一组数据就下结论。

说到这,不得不感叹一句:正确测血压,是个技术活,更是个生活习惯。很多人不重视这些细节,就像做饭不放盐一样,最后吃出毛病来才追悔莫及。血压这东西,看似一个数字,背后却是心脏、血管、肾脏、脑供血、情绪、作息、饮食、运动等等多维度的综合反映。

血压高的,不一定是你身体出问题了,也可能是你测得方式出了问题。反过来,血压正常的,也不代表你真的没事,特别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其实在“隐性高血压”的边缘反复横跳。血压这个数据,只有在正确的测量方法下,才有参考价值。

从历史来看,中国古代也早就有“望闻问切”中“切脉”一说,其实是对人体循环系统最早的探索。而现代血压计的发明,使得这项“玄学”变成了可以量化的数据。可惜,人们对血压的理解,依然停留在“高一点没关系”“头不晕就是正常”的阶段。

说到底,血压管理不是一场短跑,而是长期抗战。这场战役的第一步,恰恰就是——测准它。就像你要知道敌人在哪,才知道怎么打仗。用错工具、方法不对、忽视细节,就等于闭着眼开枪,只能靠运气。

所以别再随便测一测就安心了,也别再迷信“我感觉还行”。血压不靠感觉,靠数据;数据不靠想象,靠标准操作。测量血压,看似简单,其实是门入门级的“医学技能”。掌握它,等于给自己的健康多上一道保险。

别让血压成了“看不见的杀手”,更别让错误的测量方式成了“帮凶”。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辰,李为民,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7-46.

[2]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J].中国循环杂志,2020,35(9):833-854.

[3]李建军,王宏志.血压测量误差的临床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3):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