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当年李鸿章去英国访问,德国人给李鸿章推销马克沁机枪。当李鸿章第一次看到这款机枪的

当年李鸿章去英国访问,德国人给李鸿章推销马克沁机枪。当李鸿章第一次看到这款机枪的时候,他没有先问价钱,而是询问它一分钟能打多少子弹?     1896年8月的英国伦敦,马克沁-诺登菲尔德公司的试射场上尘土飞扬。     一位身着长袍马褂的中国官员正俯身观察着架在三脚架上的武器,铜制枪管裹着水冷套筒,一条长长的帆布弹链拖在地上。     随着操作人员扣动扳机,密集的枪声瞬间划破空气,弹壳像雨点般落在金属板上噼啪作响。     这位官员正是出访欧洲的李鸿章,他没有凑上前看枪的做工,也没问销售人员价格,反而问一分钟能打多少发子弹。     这款让李鸿章在意的武器,正是世界上第一挺全自动机枪——马克沁机枪。     它是英国人马克沁在1884年刚发明不久的新鲜玩意儿,和当时清军常用的单发步枪完全不同。     普通步枪打一枪就得手动装一次子弹,而这机枪能利用子弹发射的后坐力自动完成开锁、退壳、送弹的全过程,一分钟能打出四百多发子弹,比十多个士兵同时开枪还密集。     两年前,英国军队在非洲用四挺这玩意儿,就挡住了五千人的冲锋,打死了三千多人,这样的火力在当时简直是降维打击。     其实李鸿章早就和这类新式武器打过交道,二十多年前他在南京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早就成了清朝的军工重镇,1888年就造出了中国第一挺仿制的马克沁机枪,当时叫“赛电枪”。     只不过那时候的仿制版性能还不稳定,远不如英国原厂的精良。     1895年甲午战争打起来的时候,李鸿章急着给军队添装备,还特意让驻英公使龚照瑷从马克沁公司买过25挺现货,连一百万发子弹都一并订了,算下来总共花了一万四千多英镑,一点儿没心疼钱。     可惜那批枪装船运到中国时,战争已经结束,没能派上用场。     所以1896年站在试射场上的李鸿章,也不算是第一次见马克沁机枪了。     他问射速,是因为当时金陵机器局每年的经费也就十万两白银,换算成英镑没多少,这机枪一分钟要打掉几百发子弹,打出去的每一颗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对常年要为淮军和军工企业筹钱的李鸿章来说,射速快慢直接关系到以后用得起用不起,比单次购买的价钱更关键。     马克沁公司当时接待规格很高,不仅摆了三挺机枪,还特意展示了配套的小炮。     李鸿章看得很仔细,连试射的精度都反复询问,只是没当场再下订单。     不是他不想要,而是刚打完仗的清朝国库空虚,连金陵机器局的日常运转都得靠海关税和筹防局的拨款勉强维持,实在拿不出大笔钱批量采购。     但他心里清楚这武器的价值,回国后金陵机器局就加大了仿制力度,到后来每个月能造出三挺,1935年还参照德国图纸改成了标准化的二四式重机枪,一直用到后来的战争中。     李鸿章很无奈,他办了一辈子军工,知道清朝的短板不光是没有好武器,更在于没钱支撑持续的火力输出。     马克沁机枪这样的“吞弹巨兽”,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就像一件华丽却昂贵的铠甲,看得上,也可以买,却很难长久穿戴。     晚清官僚地主阶层想要“师夷长技”,然国力不济,洋务运动固然为后世打下了一定的底子,但终究是无法救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