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问题其实无解,如果它只想对付中国,单独给中国加50%甚至更高关税就行了,没必要全球都加。 说起美国这几年在贸易上的折腾,总让人觉得有点像那句老话,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明明对准中国来一记重拳,单挑加关税到50%甚至更高,就能堵住不少出口口子,可偏偏华盛顿玩起了大范围撒网,从欧盟到日本,再到东南亚小国,全都卷进来。2025年特朗普二进宫后,这套玩法更猛了,平均关税率直接从年初的2.5%蹿到18%以上,创下近百年新高。 表面看是保护本土产业,骨子里却透着股想重写全球规则的劲。 回想特朗普第一任期,那时候的关税就开了头。2018年启动301调查,直指中国知识产权问题,然后对340亿美元商品加25%关税,中国这边对等回击大豆和汽车。接着扩展到2000亿美元,税率也拉到25%。那会儿全球股市跟着晃荡,道指一天跌600多点。 欧盟、日本也没躲过,钢铝产品挨了25%和10%的刀子,布鲁塞尔和东京的反击来得飞快,威士忌和摩托车首当其冲。特朗普当时在推特上嚷嚷,说这是为了美国工人,可数据摆在那儿,2017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7950亿美元,对华占了近一半。 国会通过贸易扩展法,给了总统单方面调关税的权力,经济学家们模拟来模拟去,钢铁业多出几千岗位,消费品价格却跟着水涨船高,中产家庭的钱包开始瘪了。到2020年,美对华关税盖住3700亿美元商品,平均税率19.3%,自1938年以来头一遭。 转眼2025年,特朗普卷土重来,1月20日就职那天,在玫瑰园甩出行政命令,全进口商品10%基准,中国直奔30%,欧盟、日本、印尼、菲律宾这些老熟人统一15%。 这哪是针对中国啊,分明是全球通杀。4月2日,他管这叫“解放日”,宣布对90多个国家加关税,理由是他们贸易不公。 印尼的棕榈油、菲律宾的香蕉挨了20%,日本汽车威胁升到25%,欧盟能源采购得砸7500亿欧元换豁免。 加拿大和墨西哥的USMCA协议到期后,汽车关税也拉到25%。东南亚港口的集装箱堆着不动,纺织品和电子件出口卡壳,企业主们算着账单直摇头。华盛顿的算盘打得精,拉着盟友围堵中国,欧盟、日本、韩国这些本该和中国搭伙的经济体,现在被关税拴住脚,减少对华零部件采购成了硬指标。 这套路子狠就狠在不单打独斗。特朗普团队放话,接受高关税就得签协议,像欧盟那样承诺追加6000亿对美投资,日本多买1000亿液化天然气。 7月10日,又威胁把基准税率往上提,8月1日欧盟和日本的修改版协议落地,税率暂降到0%但附带条件。 菲律宾商会数据,年额外成本50亿刀,雅加达的棕榈油厂减产,马尼拉的香蕉园转销欧洲。韩国汉江边的贸易部,中间品采购比例得调低,东京涩谷的电子厂绕着弯子换供应商。平均关税17.9%,沃尔玛货架上的玩具贵了20%,美国老百姓推车时多掏腰包。 特朗普嘴上喊公平竞争,实际就是现代保护费,军事霸权收不回来的钱,用关税补上。 可这事在美国自家后院先炸锅了。税基会研究中心估算,2025年特朗普关税等于每个美国家庭多交1300美元税。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模型推演,长远看GDP缩水6%,工资降5%,中产家庭一生损失2.2万刀。 通胀跟着起飞,核心CPI预计高位徘徊,食品和衣服涨8%。 耶鲁预算实验室说,2025年GDP增长少0.5个百分点,制造业岗位增几万,零售业裁员却更多。 华尔街交易员盯着屏幕,利率一飙,债务雪球滚得更大。国债规模冲破38万亿,利息支付9520亿,头一回超国防预算。 财政部官员在国会山擦汗,关税短期捞点钱,长期赤字窟窿更大。 全球盟友也没好果子吃。欧盟委员会转向非洲供应链,日本企业联手越南投资,韩国减对华中间品,东盟国家曼谷峰会协调对策。 加拿大温哥华木材转欧洲,墨西哥蒂华纳工厂产量腰斩。J.P.摩根研究显示,5%永久关税会拉低中国增长,但美国核心CPI也得涨。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模拟,关税重创美国农业和耐用品制造,输出和就业双降,价格却飞。 中国对美出口预计暴跌4850亿,到2027年更惨。 可其他国家呢?印尼、菲律宾这些,出口链条断了,失业率跟着爬。特朗普想用关税重建供应链,切断对华依赖,可现实是,全球经济增速从3.3%滑到3.2%,不确定性像雾一样裹住大家。 这场博弈,拼的不是谁税高,而是谁扛得住。华盛顿想重塑规则,让各国按它的谱走,可全球在等经济危机,等债务先压垮美国。关税收入占联邦总收入才2.4%,远不够填坑。 想想那些普通美国家庭,年多掏2400刀,超市里东西贵了,工资没涨,怨气往上冒。 盟友们呢?欧盟议员辩论新路线,日本商会交换名片谈越南,韩国部长敲键盘调比例。大家伙儿都动起来了,就华盛顿还死盯着旧账。问题无解,就因为这霸权心态,单挑中国够了,非得全球搅和,结果自家经济先晃荡。